奥利奥尔:国际竞争环境中国车手要早适应

    在越野车坛,修贝尔特·奥利奥尔绝对是一位大佬级人物。第一届达喀尔拉力赛,他就已经是参赛的摩托车手。在随后的16年里,他9次用摩托车、7次用汽车参加比赛,是历史上第一个同时拥有达喀尔汽车组、摩托车组“双冠王”称号的车手。1994年,奥利奥尔正式成为达喀尔拉力赛组织公司ASO成员,担任比赛的赛事总监,直至10年后由帕特里克·扎尼罗里接任。
    而今天,曾经的达喀尔赛事总监成为了中国越野拉力赛CGR的赛事主管。其中的意义,CGR的理想,不言而喻。
    奥利奥尔来过中国很多次,这次被CGR聘任为赛事主管参与赛事筹备与执行工作,更加深了他对中国越野运动的了解。他说,这次的参与让他了解到中国的路况与达喀尔有很大不同,甘肃境内的戈壁、内蒙古境内的沙漠,地形地貌很有特点,比赛很有挑战性。他十分认同组织方向达喀尔看齐的目标,但也承认有问题存在,但是“达喀尔已有30年历史,CGR才仅仅准备一年七个月”,自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奥利奥尔也很高兴看到许多达喀尔版的赛车出现在比赛现场,这需要很大的投入,“证明大家都希望将这个比赛往更高的层次上推”,“有了基础,推广、提升、商业化等运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奥利奥尔了解到车手们对达喀尔拉力赛标准的路书和GPS虽然不太适应、但都没有不认同时,感到非常高兴。他说:“中国并不缺乏优秀的车手,他们需要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但如果在中国十分优秀、甚至在世界都并不差的车手,不熟悉国际比赛的软硬件,而是走出国门之后再懵懂地去适应,这样就很影响车手的水平发挥。”所以能够主动去迎合和适应这种改变,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奥利奥尔来到中国主持这场赛事,同样会遇到文化和观点碰撞的问题。他说了一个很准确的词来概括──Chinese thinking(中国思维方式)。他说,他的执行标准是国际大赛已经成熟的一套体系,但这一套体系是否每一个细节都适用就难说了。他在中国,比赛在中国,在大的执行标准之下,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也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
    而总结所有的优势和问题,奥利奥尔始终强调大的方向是将这个比赛做大做好做长久,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国际水准的大赛。而他本人,也希望明年、今后能够继续参与其中。

(周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