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赛事有助散打项目发展提升选手水平

    参加今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的运动员中,有不少是近几年活跃在各种商业性散打搏击类比赛中的知名选手,如张坤、蒋全、徐吉福、赵福祥、沈李等等。本次赛事的总裁判长、著名散打教练、武术国际级裁判刘玉福认为,商业赛事的磨炼对选手的技战术水平、临场发挥的提高还是有明显效果的。
    刘玉福说,商业赛事对散打项目本身、散打运动员的成长非常有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如今散打比赛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好看的一个促进因素。他介绍说,目前来看,商业性的散打搏击赛事与正常的散打比赛在赛制上有不少区别,比如这些商业性的比赛大多采用开放性擂台形式,且选手不带头盔、护具,这就加大了赛事的刺激程度和激烈程度,对选手的水平、能力要求也相应大幅提高。实际上,出于安全考虑,没有一定经验和技战术水平的选手也是上不了商业性赛事的,因此目前商业散打搏击赛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首先就限定了选手的层次,都是强手之间的对抗,如百强争霸赛等等。
    有过多年教练经历的刘玉福认为,其实商业赛事更能体现一个散打选手的竞技能力,这种竞技能力是一个包括击打能力、攻击能力、抗击打能力、防守能力、体力分配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能力。他说,在市场化因素介入后,我们的散打项目在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也会增加一定底气——一个运动员经过商业擂台赛的洗礼后,再想出去打国际上的搏击类赛事,就不至于跨度太大。而这也是我们成立散打国家队的一个考量,因为在走出去的时候,我们要面对其他国家诸多拳法、规则的考验。
    至于目前媒体上炒作比较多的中国散打与泰拳等其他类拳种的对抗、较量,刘玉福认为,单纯比较孰强孰弱并不科学,所有搏击技能之间的较量,首先还是要看赛事规则的制定是否公平。例如散打对抗泰拳,如果允许泰拳选手用肘、用膝,那么相应就要允许散打选手用摔。只要双方对规则有一致的认同,那么就可以进行彼此的较量。而与泰拳相比,散打的技战术要稍微好一些,但单击的功力、硬度上可能要稍逊一些。他说,目前这些所谓的较量其实还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赛事,对阵运动员有时往往并不在同一“级别”上,所以断言孰优孰劣也并不科学。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