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杯情怀—因缘体育报 结缘世界杯

    虽然我不是一个铁杆足球迷,但与足球、特别是世界杯的因缘,却似乎又是冥冥之中的。
    1986年5月下旬我考入《体育报》(本报前身),几天后,第13届世界杯在墨西哥揭幕。那也是我国中央电视台首次开始转播世界杯。于是,每天下夜班后,编辑部和印刷厂的足球迷们就聚在电视机前看转播,每每到天亮。而且从那以后,每4年一次的世界杯便成了我们夜班族的“精神夜宵”。但High过一个多月后,大家最痛苦的,却是世界杯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失落感。
    白驹过隙,转眼之间第7个世界杯又到来了,而在巴西世界杯落幕前的几天,我将退离工作了28年的中国体育报。
    28年中,作为中国体育报的记者,我有幸到访过举办或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许多国家:德国、法国、荷兰、英国、比利时、希腊、美国、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澳大利亚、突尼斯、古巴、牙买加、日本等,算下来有18个国家了,而“足”迹则是遍及五大洲。
    由于不是足球的跑口记者,所以自己直接采访足球赛事只有可怜的两次:1992年的日本亚洲杯和2001年的阿根廷世青赛。然而,这两个赛事,都赶上了亮点,为自己的报道添了佐料。前者是中国队首次聘请外教,而施拉普纳也带领中国队取得季军的成绩,并诞生了“门神”傅玉斌;后者是与强大的东道主阿根廷队比赛时,曲波攻入阿根廷队一球,虽中国队以1比2失利,但曲波一战成名。当时,后方编辑为我的报道激动地配了一个生动的标题《总有一个时刻让人感动》。
    而与世界杯近距离接触的,仅有一次,即1998年法国世界杯。当时我是回国路过巴黎,开幕式当天下午,在地铁里就被世界各国的球迷洪流“裹挟”着上到了主体育场外。但世界杯彩旗下,国际黄牛们800-1200法郎的门票却叫我“游人止步”了。不过,听着里面震耳欲聋的声音,我忽然觉得感受一下气氛也是一种世界杯享受。
    有意思的是,次日因为没赶上飞机,又懒得再回城找住宿,就决定在机场过夜等第二天的航班。没想到,候机厅的大屏幕提供世界杯的直播,我和许多旅客分享了一场西班牙对尼日利亚的精彩比赛。说其精彩,不仅仅是“非洲雄鹰”以3比2击败夺冠热门西班牙,更因为15号奥利塞赫的那脚长距离世界波射门,使得戴高乐机场的各个大屏幕前开了锅。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当然,还有一个与之类似、不能不提的经典是,2005年我在突尼斯采访女篮世青赛时,一突尼斯老记者告诉我,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突尼斯成为历史上第一支在世界杯上赢得了比赛的非洲队,当时他们以3比1击败了墨西哥队,成为非洲足球史的一个骄傲。
    此外,2002年世界杯是中国队唯一一次入围,我策划了与美的集团联合举行“国脚进一球,美的奖十万”活动,肇俊哲代表中国队出席的发布会。而就是在与巴西队的比赛中,肇俊哲击中门梁的那一脚球,是中国队3场比赛最有威胁的一次射门。
    想想这么多年来,因为中国体育报,自己才和足球才和世界杯有那么多的亲密接触,这是我人生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史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