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空战”揭幕科研类航模比赛竞技胶州

    直升机操纵着机械臂,灵活地抓取、投放“物资”,火箭伴随着轰鸣声直冲云霄……10月1日,2014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正式在山东省胶州市拉开帷幕。在为期7天的比赛时间里,来自全国73个高校、院所的1500余名运动员将在载重空投、模拟搜救、太阳能飞机等9个项目上展开激烈争夺。

创意迭出  赛事规模水平再创新高

    据了解,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始创于2004年,今年已经是第十一届了,是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科技与教育、竞技与娱乐相结合的模型运动赛事。
    据赛事总裁判长卢征介绍,相较于去年,今年的比赛规模继续扩大,部分项目参赛组别甚至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这不仅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受到航模运动的吸引,赛事本身作为高校间航模交流平台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认可。”
    而这种近距离的高校航模交流,也让各个代表队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逐年提高。比如在今年的对地侦察项目中,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带来的一款固定翼折叠式单兵侦察机,就惊艳了全场。一个长宽不过80厘米银色箱子,打开后一架亮黄色飞翼瞬时弹出。
    飞机的主设计者房佳琦告诉记者,这项设计起始于缩短侦察时间的考虑。“飞机折叠能节省组装时间、弹射能节省发炮时间,所以我们就将这两项结合起来做了设计。而且包括箱子在内,整个飞机的重量不超过4公斤,也很适合单兵作战的需要。”
    而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无疑是弹射,毕竟想要将一个2公斤重的飞机弹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通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房佳琦和同学们通过采用多股高强度橡皮筋,以及安装轨道限制飞机姿态等方式,最终解决了弹射难题。

你追我赶  实现高校航模整体发展

    这样的创新在比赛中还有很多,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带来的具有并联机器手设计的模拟搜救机,哈尔滨工业大学带来的用手机操控的太空登陆车等等,每一个都体现着大学生们无比的想象力、设计力和卓越的动手能力。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副主任丁鹏表示,随着比赛的不断成熟,高校间相互学习创新的氛围和意识正在加强,他说:“每一年我们都会发现新的东西,每一年也都有学校和以前不一样,说明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都在思考、在学习。这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我们希望通过比赛,带动科研类航模的整体提升与发展。”
    而这种感受,在参赛代表队身上无疑更加深刻。在垂直起降项目中,还没开赛,提前观测了一番的西安理工大学教练侯浩录就已经充满了感慨。他告诉记者,今年西安理工大学的垂直起降飞机设计,工作效率已经比去年提高了30%,但到现场一看才发现并不占优势,还有更先进的。他由衷地说:“现在不是你跑不跑的问题,而是你跑慢了都不行!”

小小航模  搭建高校实践交流平台

    也正是这样相互追逐、逐年攀高的竞技水平,让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青睐,参赛单位逐年攀升。比赛中,记者也遇到了首次参加的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代表队。作为惟一一支代表海军院校“出征”的队伍,学校一系政委徐瑞和表示,比赛的意义更在于锻炼队伍。“这个比赛不仅对学员的创新能力、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是一种锻炼。对于军校学员来讲,这种实践经历对他们将来适应岗位,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学校飞机总体教研室主任高永也表示,航模的入门门槛较低,学员动手比较方便,其涉及的空气动力学、结构、设计等理念又与真实飞机基本一致,对高等学校,尤其是航空类院校培养学员的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有着非常高的借鉴意义。此外,这样的赛事也给众高校提供了一个同台竞技和检验人才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相信很多在比赛中闪现出的创意,会在未来的航空航天领域有无限的发展可能”。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