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管中心:武术馆校转型选材有压力

    很长一段时间来,对于我国众多的武术专业运动队来说,武术馆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后备力量来源。然而在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形势下,武术馆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对专业武术后备人才的储备和选拔有什么影响?在今年举办的全国武术学校散打比赛期间,记者就此专访了福建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代林彬。
    代林彬介绍,近年来福建省的武术馆校发生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真正的纯武术学校已经不多了,过去的那些武术学校都已经逐步从以武术为主转型为以教育为主。他说,这种趋势可能有利于培养更全面的人才,但对于福建武术后备力量建设来说,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压力。因为一直以来,武术馆校比赛一直是福建省选拔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重要途径,但近几年,很多武术教练发现,通过这条路选好苗子越来越难,“虽然每年省里武术馆校比赛参赛人数有并不算少的300多人,但优秀的苗子却比较难觅。”
    作为武术管理者和教练,代林彬认为,与少体校招生侧重于体育专长不同,逐步转型的武术馆校对武术专长并无硬性要求,所以馆校的好苗子越来越少。虽然他能理解各学校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但作为武术部门的负责人,他还是为运动队后备力量选拔的困难感到着急,也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
    据了解,福建省队已经有大约一个周期左右的时间没有接收到来自于武术馆校的好苗子了。目前,福建省武术队的后备力量主要还是依靠各地市的少体校,而且对于福建的9个地市以及平潭自贸区来说,各地的发展也不均衡,一些老区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因此福建的竞技武术、社会武术主要还是靠沿海这一条线的几个重点城市。在部分外省交流运动员中,目前福建引进的基本上是那些尚在打基础阶段的孩子,一般也只能是全国青少年比赛8-12名成绩的运动员——成绩再好些的优秀运动员别的省也不可能放人。
    从1977年福建武术队建队以来,南拳、太极拳一直就是福建重点发展的项目。代林彬说,目前福建武术的传统优势项目——南拳、太极拳的梯队建设还是比较好的,在全国范围来讲排名也是靠前的。虽然形势还算不错,但他认为,即使对于优秀项目而言,压力也还是存在的,因为优势项目必须要考虑突破——对于竞技体育项目来说没有突破是很难保持领先的,而武术项目的突破更是要在不破坏武术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福建武术队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主要的渠道还是向民间传统武术吸取,“因为武术的本质、武术的根源都在民间。”
    代林彬说,福建队的重点项目南拳、太极拳寻求技术突破主要是希望从民间吸收传统武术的精华,如今福建队每年都会请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武师来队里讲两次课,这种授课不仅是为运动员讲,对于教练、管理人员同样适用。他说,自己感觉现在一线、青少年队教练员的水平远远跟不上武术发展的趋势,而教练员素质不提高,这个项目的继续发展就很难。
    对于目前的武术训练模式,代林彬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说,现在武术训练基本都是以教练员的经验判断为主,而武术项目的训练大纲、训练体系、训练模式都还不够完善。代林彬认为,如果这些方面都能得到完善,对武术队伍建设会更有有帮助。“对于武术教练员来说,数据化的缺失和模糊是比较让他们困惑的地方,也是武术继续突破的一个瓶颈。”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