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以城市的诚意擦亮靓丽“名片”

    20岁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历练,经历了跑步文化从启蒙到热潮的发展、见证了这座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承载了丰富的城市形象和影响力。42.195公里的距离穿越了申城海派的繁华与沧桑,城市地标一览无余。“上马”已经连续3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正成为上海体育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浓缩版流动宣传

    42.195公里不只是一场马拉松距离,也是一座城市的流动宣传片。
    今年3.5万名参与者中有6276名外籍参与者,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和比例大大高于国内其他马拉松赛事。全马增至15000人、半马8000人、10公里7000人,健康跑5000人。赛道几番变迁,为的是经典中再取经典:花岗岩筑就的外滩建筑群,留下了十里洋场的光影;南京路,记录了“中华第一街”的繁华;静安寺,是申城百年经典的写照;徐汇滨江勾勒出城市未来蓝图;新增的新天地赛段,让中外跑者一品石库门的旧上海风味。丰富的城市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跑友,显示特有的“上海味道”。
    现场总指挥杨培刚,从裁判、赛事主管一路走来,20年,上海马拉松几乎都有他的身影。杨培刚回忆,和上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样,“赛道几乎每一年都在优化,比如今年起点迁移了260米,避免起跑时过于拥挤。”“封路方式也在调整,现在是一段一段封,尽量不影响市民出行。”

展示“马拉松性格”

    那么,马拉松能为城市注入怎样的活力?会给城市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上海体育局副局长孙为民认为,它的办赛理念,就是开放和国际化。主办方致力于用好 “上马”的独特优势,并加以优化。
    世界上各种规模的马拉松,赛道的魅力指数被认为是硬指标。悉尼马拉松组委会市场部主管尼古拉·宾利说在悉尼马拉松,跑者可跑过宏伟的海港大桥,落脚在优雅的歌剧院。只有跑者,这一天可独享此福利。
    捷克、匈牙利的马拉松组织者谈到赛道时,都提到历史感这一关键词。波士顿马拉松目标是诞生最好的运动成绩,因而设计了方便跑者的赛道;伦敦马拉松最富慈善属性,筹集善款超过6亿英镑。“上马未来的目标,就是从成功的赛事,发展为成功的品牌。”上马组会委常务副秘书长周瑾说。

在奔跑中提升城市幸福感

    法国人玛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对我们一家来说,上海马拉松是一项特别的赛事,是全家人共同的节目。我们不能错过。”在西门子公司工作的丈夫,业余最享受的是家庭跑步时间,一家人常在公园里与中国朋友们一起跑步。 当天一家四口一同参与,夫妇俩跑马拉松,孩子们跟着参加健康跑。”
    《领跑者》杂志出版人谭杰认为,马拉松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诚意,而社区、志愿者与观众,对马拉松表达诚意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孙为民看来,用双脚认识城市的跑者,会更关注所居住的环境,关注城市绿地建设,城市污染治理。市民的关注和参与也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原动力。相对的,拥有出色的马拉松赛事和城市环境,也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平添了一份自豪感。
    卡洛·卡帕尔博拿出一组数据:1995年,捷克的孩子每天有3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而5年前只有45分钟。1997年起捷克政府开展青少年马拉松赛,推动孩子们养成锻炼习惯。经过几年发展,包括学校选拔赛、14场半决赛和一场决赛,每年吸引近1.5万名中学生参与。“马拉松是能够最大限度带给居民幸福感的运动。”卡洛·卡帕尔博说。
    参赛者用步伐丈量城市幸福感的提升,也能助推城市经济。在终点上海体育场,各种跑友服务区、赞助商展台,热闹不已。拍一张“我是我的冠军”照片;在拉伸服务区享受一把放松按摩;或边放松边交流跑马心得,赞助商有了“曝光率”,有利赛事造血机制的形成。如今路跑产业正大步向前,体育经济绝对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正能量。

(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