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奥无缘小组出线U23亚洲杯四强的四堂课

  国奥无缘U23亚洲杯小组出线,国人对该项赛事的关注程度也直线下降,但不关注不代表不存在,恰恰相反,走到U23亚洲杯四强的队伍,全都应该成为中国足球、更准确说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的“老师”。就让我们在四强产生的当口,听听这四位“老师”上的四堂课。

日本: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完美结合

  谈及日本足球青训体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校园足球”,毕竟日本有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文部省)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园足球”并非日本的唯一选择,职业足球、高水平俱乐部也会介入其中。
  以本次U23亚洲杯日本国奥队的核心浅野拓磨为例:18岁之前,有“日本新一代9号”之称的浅野拓磨一直在校队踢球,之所以成为广岛三箭的一员,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其在高中联赛的出色表现。但鲜为人知的是,进入职业俱乐部梯队之后,浅野拓磨一度很不适应,甚至动过上大学的念头,好在经过高中教练的帮助,最终在职业球队站住了脚,如今成为了日本足坛冉冉升起的新星。
  简单说,日本的“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间是相互融合、影响的,大部分球员当然还是在“校园足球”序列踢球,参加小学、初中、高中比赛,特别优秀的球员也有机会进入俱乐部梯队,但二者并非封闭的,彼此之间可以流动甚至多次流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日本最优秀的球员大都在海外联赛踢球,因此无论是日本青少年级别的比赛还是职业联赛次级别比赛甚至是一部分J联赛,都以年轻球员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年轻球员的水平。

韩国:“校园足球”一贯制

  说起“校园足球”,执行得最为彻底的其实是韩国。以本次参加U23亚洲杯的韩国国奥队为例,有超过70%的球员都是大学毕业之后才进入职业俱乐部的。
  在韩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是紧密衔接的,一名有潜力的青少年球员,从小学阶段就会被选拔入有较强足球培训能力的学校,进而进入初中、高中、大学。韩国足球会将自己每年青少年足球经费的很大一部分拨付给这些重点学校,而这些学校也会源源不绝地输送高水平球员。韩国的教育部门也会给予一些重点学校,尤其是大学特批名额,引进符合自身校队要求的高水平球员。
  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的“校园足球”培养模式也扫除了韩国家长的后顾之忧,哪怕无法获得职业俱乐部的青睐,自己的孩子至少还能保证一张大学文凭,可以选择其他的工作。

卡塔尔:钱花在了刀刃上

  对于西亚足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嗤之以鼻,认为其不过是“钱多人傻”,“钱多”是肯定的,但“傻”并不一定。
  卡塔尔青少年足球近期发展势头迅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斥巨资兴建了“阿斯拜尔青训营”。这一青训营不但拥有全球一流的硬件条件,而且从世界各地聘请了许多在青少年足球开展方面有见地的专家。近些年,卡塔尔甚至根据自身青少年球员偏少的特点,制定了所谓“2022计划”,即从青少年阶段就从非洲、南美选择有天赋的足球少年进入“阿斯拜尔青训营”学习,待其成年之后,加入卡塔尔国家队为国出战。
  这样看来,卡塔尔足球的青训似乎与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不沾边,但至少,他们真正做到了有重点、有取舍——试想一下,如果卡塔尔不是兴建了一个“阿斯拜尔青训营”,而是建了十个、几十个低水平的训练点,其效果还会如此显著么?

伊拉克:精神和资金并重

  伊拉克国奥队是本次U23亚洲杯最后一支四强队伍。谈起伊拉克足球,总与“精神”密不可分,的确,在国内局势动荡、足球运动开展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这支球队,这个国家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战斗力,肯定与精神、与对足球的热爱有关。但只有精神肯定是不够的,伊拉克足球,尤其是伊拉克青少年足球,其实也有资金支持。
  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前,英足总就曾全力支持伊拉克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其国奥队也曾长期赴英集训。近些年,英足总持续为伊拉克足球提供助力,甚至在战火纷飞的地方,也有插着伊拉克、英国两国国旗的简易足球场。另一方面,伊拉克方面也一直采取“走出去”的策略,让自己的青少年球员很小的时候就去卡塔尔、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西亚足球强国接受锻炼。在以英国代表的“国际友人”的帮助下,辅以“借鸡生蛋”的模式,伊拉克足球得以长盛不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