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举重莫要“四年等一回”只看奥运会

  作为举重项目的专项记者,经过两个奥运周期的采访,发觉有些现象每到奥运年就会出现:奥运年的全国锦标赛因被赋予了奥运选拔赛的意义,总能看到或狂喜或沮丧的众生相,这不难理解,毕竟奥运梦想是每个运动员最看重的;而“四年等一回”的还有不少记者同行,他们也如此四年一周期地追随着“夺金大户”,时间拿捏如此精准。
  和很多综合体育项目类似,举重项目最重要的比赛就是奥运会,举重运动员最为被大众熟知的机会就是拿到奥运冠军。私下聊天时,曾有举重运动员半开玩笑地跟记者说,拿10个世锦赛冠军也不如1个奥运冠军,其实这是句大实话。不管是荣誉感还是知名度等,“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确天差地别。于是,每到四年一次的奥运选拔赛,运动员在比赛中会特别兴奋或特别紧张,比赛后会真情流露喜悦或者沮丧,甚至哭泣。四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要熬过很多不为人知的伤病和折磨,如果在这样重要的比赛中不能发挥水平,的确是很难让他们释怀。
  如果运动员的心情还比较容易理解,奥运年时媒体同行们的“如约而至”就并不那么寻常了。很多平时根本没接触过举重项目、不认识举重运动员的体育记者们,齐齐出现在四年一次的奥运选拔赛上,而在奥运周期除奥运年外的其他三年全国比赛中,根本难觅这些人的踪影。他们的出现是为了提前认人、混个脸熟,给奥运会做点准备。有些人对基本的项目规则和常识都不清楚,也并未提前“做点功课”,在他们看来现场打听也来得及,四年一回的差事似乎不值当耽误平时的功夫。
  不知从何时起,举重这个起源于西方且能够展示绝对力量的体育项目,在国人看来成了中国人理所当然应该“大包大揽”的奥运金牌大户。相比技巧类的跳水、体操等亚洲人原本就比较擅长的项目,举重明明就“应该”是欧美人比较在行的,在中国举重取得如此突破的背景下,这个项目却不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实是值得反思的。这一方面是举重项目的群众普及和参与度不足,另一方面是媒体宣传和大众认知误区的存在造成的。很多人会误解甚至妖魔化这个项目,说练习举重会影响长高,把身材“压扁”,这种可笑的谬论一直很有市场。其实很多举重运动员身材“迷你”的原因是他们参赛的级别较小,教练在选材时就特意选择了特定身高的选手来训练,而大级别举重选手的身材很多是非常匀称和修长的。
  举重项目在近年的推广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举重进校园和大众健身力量训练都有所普及和提高,但这个项目在竞技体育层面与三大球、乒羽等热门体育项目相比还是比较“冷”,只有奥运年要作为中国的几大优势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承担摘金任务时,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期待未来举重项目的普及和发展能更多跳出奥运年的“框框”,举重运动员能更多获得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力量训练也能更多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