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静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08年北京奥运会,年仅21岁的吴静钰一战成名,在女子负49公斤级项目上获得金牌,也是中国跆拳道队第一个小级别奥运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她不负众望,蝉联该项目的冠军,抵达职业生涯的巅峰。2016年里约奥运会,吴静钰却梦碎里约。但是,她是吴静钰,跆拳道精神已经沁入骨髓,全力以赴地拼过了,她说自己虽有遗憾,但是从不后悔,守住本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重新回归 生病都是奢侈的

  伦敦奥运之后,吴静钰遇见自己生命中的真命天子侯琨,俩人顺理成章喜结良缘。很多人都以为她应该功成身退回归生活了,没想到婚礼之后她紧接着就投入到了争夺积分战的比赛中,连蜜月都没有度过。说起备战第三个奥运周期的初衷,吴静钰说一切都是为了队伍,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回来训练,但是因为比赛成绩一直很好,所以大家都理所当然的把那块奥运金牌的任务给予在她身上。
    因为年龄渐长,负荷高强度的比赛训练难免觉得吃力。连轴转的比赛档期,连生病都成为一种奢侈。“有段时间身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皮肤上长了疱疹,还要带护具训练,被‘抽’的时候真的觉得‘生不如死’”。
    对于备战奥运周期的吴静钰来说,生病也得带病坚持训练,什么都不能耽误比赛。
    毕竟,她也只是一个年轻的女孩,但是她所承担的责任、期待,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残酷和无奈。吴静钰回顾这段备战周期时淡淡的哀叹让人着实心疼,“我就像一个‘领跑者’,跑四百米最早下来的那个,不是最后冲线的那个人。我愿意做这种无私奉献,但是我觉得自己是可以去做那个冲线的人。还是有些遗憾。”

心碎里约 有遗憾也有收获

  2015年吴静钰打了九场比赛,场场成绩骄人。她的比赛录像必然会被对手拿来反复研究,毕竟是人就会有弱点,她在明,对手在暗,从一开始形势就不容乐观。一路过于顺遂的她走到里约,却把最后的低谷也留在了里约。比赛失利之后吴静钰面对镜头哭了,一向坚强乐观的她哭得让人心疼。她说这是个很好的时代,在她失败之后没有人苛责她,更多人都在鼓励她安慰她,但是她认为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不能因为外界的宽容就轻易原谅自己,要找出问题所在,才能进步。
    队友郑姝音比赛的时候吴静钰也去了现场支持,毕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于教练员与给出的宏观方向,奥运赛场经验丰富的吴静钰能给队友更细致的经验指导。“当郑姝音夺冠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的工作都做完了,我不需要再压抑我自己了。”中国跆拳道队获得了一枚金牌之后,吴静钰才真正敢松口气,一个人走出赛场,面对丈夫侯琨第一次哭得撕心裂肺,“他从来没见过我哭得这么伤心,我知道我没有机会了。”一个运动员的黄金职业生涯有几个四年,一切都是不可逆的,竞技体育的残酷就在于此。
    当所有的压力都卸下之后,吴静钰回到自己原来的状态,对自己比赛的认知很清晰,因为是有实力去冲击金牌的,所以才觉得遗憾。“老天对我还是很好,我对妈妈说,虽然没有拿到里约的冠军,但是我拿到两个冠军了,我只需要承受自己的失败得失,我不需要再去承受整个队伍的得失了。因为我们团队完成了任务。我只需静心细细研究我的问题就好,本身这个独有经验也只有我能得到。”

脚踏实地 推广体育文化

  生于1987年吴静钰练习跆拳道已有17年之久,可以说跆拳道占据了她生命的绝大部分。说起跆拳道精神,吴静钰非常谦虚,“我如今停下来回头看的时候,我发现跆拳道教会我怎样做人。它的精神是真理,‘礼义廉耻、尊师重道、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每个字是非常深奥。无论成功还是低谷,要始终履行这种精神,非常难。”她追求的是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即,吴静钰和丈夫侯琨共同撰写了我国首本从艺术角度欣赏历届冬奥会文化的冬奥会科普书籍《冬韵奥林匹克》助力冬奥。闲暇之余,吴静钰热衷阅读,喜欢看哲学和历史类书籍。作为一名顶级的专业运动员,她的实践经验满分,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希望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身体力行的去推广体育文化。
    “吴静钰跆拳道俱乐部”坐落于北京中关村,值得一提的是,场馆内的所有设备都是奥运级别的,从如此考究的专业设备不难看出吴静钰夫妇做事认真踏实的态度。真正的推广跆拳道,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项运动,就要有专业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道馆,这是她打造俱乐部的初衷。
    如今不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闯江湖的吴静钰身边有了最忠实最亲密的战友,也就是她的丈夫侯琨。对未来她不会感到迷茫,因为有智慧的丈夫会引领着她,当她疲惫时只需轻轻一歪头,身边永远有个肩膀让她依靠。“什么时候会有个小Baby呢?”她莞尔一笑,“东京奥运会之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