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新华社兰州11月3日体育专电(记者王衡)记者3日从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获悉,历经近十年努力,我国曲棍球运动在后备人才规模、球队建设、赛事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介绍,2007年2月,基于曲棍球项目“舶来品”属性、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度不高、项目人口少、基础设施差等因素,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和中国曲棍球协会决定全面启动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促进这项运动在我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

  近十年来,曲棍球后备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由2007年的15个发展到今年的72个,注册运动员和学生人数已有4000多人,在训运动员和学生人数6000人以上。后备人才基地为各省市区曲棍球队输送运动员117人,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中有8名运动员来自后备人才基地。

  国家少年曲棍球队建设卓有成效。2009年,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在江苏扬州一中成立,先后四批集中了125名运动员学习训练,目前已向各省市区一线队伍输送74名运动员,国家女子曲棍球一线和二线队大部分队员都来自国少队。今年11月2日,国家少年男子曲棍球队在兰州体育职业学院成立。

  青少年曲棍球活动日趋增多,竞赛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以来,全国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冬令营成功举办3届,夏季训练营成功举办8届,已逐步形成冬令营、夏令营、锦标赛、曲棍球节、交流赛等多种形式和U10、U12、U15、U18四个年龄层次青少年曲棍球竞赛活动的制度和体系。

  目前,我国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已达120人左右,贴近基层教师和教练员的阶梯式岗位培训教材《曲棍球初级教材》编写工作已近尾声。

  当日还举行了“曲棍球后备人才基地”的授牌仪式。新认定的72家后备人才基地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第二级为中国曲棍球传统学校,第三级为中国曲棍球推广学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