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联赛 新政效果如何 在事实中找答案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足协在官网正式公布了2017赛季中超、中甲联赛规程。在中超联赛技术规程章节,明确规定了一场比赛中外籍球员可累计上场3人次(含亚外),同时要求在18人大名单中应包括至少两名U23球员,其中至少1名U23球员为首发。在球员报名部分,在中国足协注册的国内运动员报名人数由去年的25名调整为27名,同时要求其中至少有4名U23球员。

  从中国足协去年12月向各大中超俱乐部下发征求意见函,计划将大名单“4+1”改为“3+1”,再到上个月中旬提出的拟将出场外援由“3+1”直接变为“3”,而且再无亚外一说,直至近日正式出台的联赛规程,这样的调整可谓时间短、力度大。但考虑到此前中超俱乐部屡有大手笔引援,不断创造着天价的引援纪录,恐怕也唯有如此,才能控制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

  境外媒体以前鲜有提及中国足球的报道,但资本的力量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极限,不仅媒体对此关注,多位世界知名教练也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就在几周之前,有媒体报道切尔西前锋科斯塔与主帅孔蒂在训练中发生争执,后者怒吼让科斯塔赶紧去中国。初看以此作为标题的报道时,不免会引发很多思考。

  在不少中超球队,中轴线都长期被外援占据,相应位置上的国内球员的生存空间只能被压缩。在如今的中超联赛中,年轻球员鲜有亮眼的表现,不仅耳熟能详的名字寥寥无几,而且整体上场时间极为有限,这也让近几年的“中超最佳新人”评选颇为尴尬。与此同时,国字号青少年球队的成绩也不理想。在国奥、国青年龄段,比赛中不时会暴露出因比赛经验不足而出现低级失误的状况。在去年10月举行的亚青赛上,U19国青队小组未能出线,这也是国青队连续6届无缘世青赛。

  以上只是对现状的陈述,并不意味着新政的出台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有可能在实施中会遇到新的问题,但无论是其初衷还是方向,都不难理解。比如说U23球员报名与登场的相关规定,如今中超的竞争压力有目共睹,假设要在水平伯仲之间,或者是各有特点的几人中做出选择,想必都会是用熟不用生。

  俱乐部追求成绩,就像企业追求业绩一样,无可厚非。但足球是一项淘汰率极高的行业,现在还能留在各支中超球队的年轻球员本就是大浪淘沙后的凤毛麟角。这与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在基数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足球可以说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特殊行业,而且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还要承担为国争光的责任。中国足球的青训问题不是一个倾向性的条款就能解决的,但达到局部的改善还是有希望的。

  近几个赛季,越来越多在海外学习的年轻球员陆续回国。一方面是因为中超如火如荼,俱乐部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另一方面,鉴于国际足联现行的规章制度,加上球员本身的客观条件,能充分通过高水平比赛得到锻炼的并不在多数。但上赛季看到的情况是,一些回国的年轻球员也没有在联赛中获得预期的上场时间。

  其实无论是自从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开始,连续8届从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突围的近邻韩国,还是自从1954年瑞士世界杯以来,连续16次晋级世界杯正赛的德国,都有类似的保证年轻球员出场时间的政策,只是具体实施细节存在一定差异。两个有足球传统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在一定时期选用调控手段,不会没有道理。

  新赛季还有一个月就将如约而至,联赛的整体水平和观赏性是否会降低?有没有年轻球员会脱颖而出?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会成为新的焦点?只能在事实中寻找答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