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最热门运动

  说滑冰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冬天最热门的运动一点都不为过。1950年1月2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举办了盛大的新年大联欢,在北海公园举行的冰上运动就被列为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联欢会的项目不拘一格,有速度滑冰,有冰上彩旗接力,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冰上“拉龙”,几十人手拉手形成的长龙游走于冰上,场面蔚为壮观,参与者乐此不疲。那时的冬天,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什刹海、陶然亭等等公共冰场全部向社会开放,有的冰场还专门开放夜场,使爱冰的人可以一直滑到晚上九点,有资料显示,到1955年初,北京市公共冰场的面积达到了十万零二百余平方米。有水域的单位特别是学校会建成天然冰场,没有水域的单位甚至会在开阔的空地上围出一块地方,泼上水做成冰场。到冰场滑冰的人不仅仅有儿童、学生,成年人滑冰同样人数众多。那时的冰鞋是奢侈的东西,条件好的人会买上冰鞋,条件差一些的人会租鞋或者自制冰鞋,如果有人挂着冰鞋在同学面前走过,那肯定是会赢得羡慕的目光的。

  我曾问过不少上了岁数的北京人,他们大多都能说出年轻的时候跟滑冰有关的一段经历。作家王蒙就曾在自传《半生多事》中深情地写到自己初恋时的感受:“初恋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有了初恋,一切都变得那么醉人。”而什刹海的冰场就是其中的一杯:“1952年冬天,我唯一的一个冬天,差不多每个周六晚上去什刹海溜冰场滑冰。那时的冰场其实很简陋,但是第一,小卖部有冰凉的红果汤好买。冬天的红果汤的颜色,那是超人间的奇迹。第二,服务部免费给顾客电磨冰刀,磨刀时四溅的火星也令人神往。第三,最重要的是冰场上高音喇叭里大声播放着苏联歌曲,最让我感动的是庇雅特尼斯基合唱团演唱的《有谁知道他呢》,多声部的俄罗斯女生合唱,民歌嗓子,浑厚炽烈,天真娇美,令人泪下。”

  毛泽东主席的女儿李敏在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童年与领袖父亲》一书中的也描写过父亲带他滑冰时的情景:在我小学没毕业的一个大冬天的周日,父亲带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到南海的溜冰场去滑冰。一到那儿,我们就急急忙忙地换好父亲让人给买的崭新的冰鞋。父亲穿着大衣站在一旁,点上烟看着我们,似乎在说:‘孩子们练去吧,试试你们的身手。’”

  那时的每年冬天,北京市体委等单位还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冰上运动会以及专业运动员的比赛,“每到周末或节日,市体委将分别举行单项竞赛会、冰球联赛、冰上运动会和冰上运动表演会等活动。”(《首都冬季体育活动拾零》,原载《新体育》1955年第一期)北京市1951年就开始举办全市冰上运动会了,1955年来访的苏联冰上运动高手还到什刹海冰场进行了表演。这些活动对于促进北京冰上运动的普及产生了很好的作用,比如有资料显示1954年元旦当天到什刹海冰场滑冰的人就达到一万二、三千人,首都北京的冬天因此变得热热闹闹。

  爱冰的人们不仅参与到滑冰运动当中,还将这项运动制作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上,比如茶缸、脸盆、门帘儿,甚至铅笔盒、笔记本等等小玩意儿上经常会看到滑冰运动的身影,透露着北京人对冰上运动的深厚情结。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