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助力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

  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高峰期,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变化,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相关问题已成为我国新的、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我国5至14岁儿童青少年腰背疼痛的疾病负担排在第10位,我国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患病人数超过500万人,且每年以30万人的数量递增。不良身体姿态既是脊柱健康问题诱发因素,又是脊柱健康问题外在表现,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身体姿态异常问题应引起重视

身体姿态是指全身各部位位置关系,正确的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在直立或坐姿状态下可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且能维持各组织器官正常功能,各关节、韧带、肌肉处于适当紧张程度的一种正常身体状态。偏离正确身体姿态的状态均为姿态不良。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外在美的必要条件之一,更是为组织器官正常生长发育提供稳定支撑和保护、免除肌肉进行不必要的静力性工作的前提条件。常见的异常身体姿态包括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胸椎后凸)、骨盆前倾、平板腰(腰椎曲度变直)等。如果儿童青少年长期存在异常身体姿态,有诱发机体结构病变(如脊柱侧弯)的风险。儿童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如果等到成年,疾病或疼痛已经发生后再进行预防和治疗,只能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

自201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课题组持续关注这一领域。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姿态异常问题呈现出年轻化、复杂化、进展快等趋势,也就是出现身体姿态异常问题人群向低龄化发展,即使是小学生,也有一定比例存在身体姿态异常问题。68.7%的儿童青少年存在至少2个身体姿态问题,如骨盆前倾和膝过伸、头部前伸和驼背合并存在等;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和骨盆侧倾的幅度和发生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显著上升。儿童青少年的静态生活方式、日益减少的身体活动、不容乐观的体质现状均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影响脊柱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及时发现身体姿态异常,改善身体姿态异常是打破姿势性异常——功能性损伤——结构性损伤循环的必由之路。

身体姿态异常的筛查和干预需加以规范和指导

健康关口前移,提倡“治未病”,儿童青少年则是健康关口前移的重要一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培养终身运动者”。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除了要教会他们运动技能外,传授科学锻炼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更为重要。

加强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家长和教师掌握有益于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的锻炼方法,培养有益于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的行为习惯,对于儿童青少年维持良好身体姿态,降低脊柱健康问题如颈肩腰背疼痛、驼背、脊柱侧弯等的发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国内外进行了一定研究,但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驼背、脊柱侧弯等问题的横断面调查。由于测量方法不统一、测试人数较少,因此,不同研究的测试结果无法从整体上呈现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状况。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该指南对儿童青少年的脊柱健康防控提供了参考方案。从人群预防以及健康关口前移的角度,关注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刻不容缓。2022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发布《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指标与方法》(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起草。《标准》的发布为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问题的筛查和干预工作提供了规范和指导,规范了测试指标、测试方法,使得掌握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态异常流行现状成为可能。

了解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只有摸清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家底”,才能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社会各界持续关注提供先决条件。课题组发现,单纯运动干预所针对的问题单一、局限,产生的干预效果不可持续是既往运动干预类研究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在少量关于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显示干预后学生的健康知识和部分健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还有很多健康行为没有应用于日常生活,且学生自我效能没有显著改善。当前大部分研究缺乏对真实情况的研究,干预方案无法在人群中复制推广,缺乏基于人群的预防和干预方案,难以满足众多姿态异常青少年的改善需求,同时缺乏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广路径和实施策略。

2016年起,课题组积极开展实践性研究工作,从校园干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程、从业人员课程培训,以及线上居家课程等多维度进行了探索。基于校园环境的身体姿态异常干预需要从测试评估、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校园支持性环境建设、家校联合以及运动干预技术推广等多角度开展综合干预,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前期在北京市进行的研究显示,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结合体育课上运动干预的综合干预方案,能较为有效改善青少年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其发生率分别从干预前的100%、45.5%、13.6%下降到78.9%、31.0%和0.0%。

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亟需引起重视,下一步有必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推广儿童青少年综合干预方案。通过制定可复制、可推广实施方案,使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儿童青少年本人形成促进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脊柱健康状况。因此,课题组还将基于前期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中行为改变的理论框架下,着力从提高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效能的角度,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综合干预方案应用推广。

具体来看,首先需加大《标准》宣传推广力度,统一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方法,使不同数据或研究具有可比性。在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的框架下,在体教融合和体卫融合的背景下,体育部门、卫健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应共同制定相应政策或规定,形成政策合力,确保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卫生机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开展《标准》的宣传与推广,具备使用《标准》中的测试方法的能力。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纳入学生重点常见病监测,引导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开展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筛查,政府或相关科研机构定期发布权威数据。其次,积极开展综合干预方案推广,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学段开展试点工作,降低身体姿态异常发生率,延缓身体姿态异常进展,全方位保障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解决儿童青少年因生活模式大幅、快速改变而导致的脊柱健康突出问题。最后,构建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友好型环境,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协同发力,加大政策引领,从多种渠道加大对身体姿态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对身体姿态的认知和认同。

未来,希望能在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逐步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筛查“身边化”“常态化”“实时化”,让儿童青少年享有“身体姿态有评估、测试结果有跟踪、运动方案有指导、健康知识常更新”的全方位保障,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冯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誉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王富百慧 赵轶龙)(转自9月27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