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难点堵点 河北保定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保定七中校队与保定体校进行篮球交流赛

体操世界冠军范晔在保定开展体操训练

保定七中进行武术项目展示

  “要勇敢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河北保定市第七中学校长吕金起的口头禅,也是十多年来,他在基层学校开展体教融合工作的最好写照。
  2008年,面对学校办学特色不足、生源仅有几百人的严峻局面,吕金起积极与保定市体育局展开体教融合合作,通过与体育主管部门、体校、社会力量和高校的对接合作,明确了学校重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发展方向。十多年来,学校从最初的体育项目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包括田径、游泳、篮球、举重、冰雪等在内的27个体教融合项目,竞技体育和普通体育特长生人数从几十人发展到现在几百人。
  很难想象,保定七中这所基层学校如今已经培养了7名世界冠军、5名世界亚军、21名亚洲冠军,国家级运动健将18人,150多名一级运动员,200多名二级运动员。最为重要的,通过体育特色,该校近些年高考上榜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高于市区平均水平。现在,保定七中的在校生数量已经突破了7000人,从过去的几百人到现在的7000人,吕金起的体教融合探索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当然,对于一所基层学校,哪怕是以体育为特色的学校,师资力量的短缺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短板。对此,学校通过自聘教练、与俱乐部合作、引进高校高水平实习生、与当地体校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教练资源多元供给,形成体教融合、社会助力的良好局面。
  这样的故事也在保定市实验小学发生:学校与击剑俱乐部合作,通过“场地换技术”的方式,支持击剑俱乐部在学校提供的场地进行培训经营,俱乐部则负责学校击剑课程的开发;与知名网球俱乐部超达网球的合作,则是“生源换师资”,超达网球免费为学校孩子进行网球项目普及,出色的孩子则优先纳入俱乐部青训体系,一方面丰富了学校体育生活、增强了学生身体素质,也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索了新路。
  “冠军”是保定得天独厚的资源,前后输送培养了钱红、郭晶晶、庞伟等三名奥运冠军,23名世界冠军、32名亚洲冠军和150多名全国冠军。为了用好“冠军资源”,保定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积极作为,改革创新,通过一系列文件突破了“优秀退役运动员因为缺少教师资格证无法进入学校教学”的壁垒,以体操世界冠军范晔为代表的一大批当地冠军们,正在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其中范晔的“快乐运动馆”已经在当地与7所幼儿园、1所小学展开深入合作,一手抓快乐体操普及,一手为市队输送优秀人才。
  体教融合的壁垒不仅如此,其中比较突出的还包括学校无法跨片招生,体育教师课后教学任务量难以界定,“体制内”教练无法为社会体育俱乐部提供服务等,对此,2020年6月保定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不但优秀退役运动员可以“破格”进校园,区县层面百余所“新型体校”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引入体育苗子,体育老师超额任务量可以适量得到补贴,还可以以“专业入股”的形式与俱乐部合作,充分发挥体校教练能动性,进一步破解高水平体育师资不足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保定市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实现了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职能融合、体校与学校的融合、教练员与体育教师的融合、体育系统场馆与学校场馆融合、青少年训练与学校体育融合、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融合等多维融合,实现了市队校办、学校自办俱乐部、俱乐部联办、体育冠军进校园、学校与省专业队合作的多元发展模式。
  保定市的实践,正是体教融合工作在河北、在全国各地深化拓展的有力佐证。诚如河北省体育局局长张泽峰所言,河北省将继续发挥体育教育资源优势,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体教融合实践提供河北智慧和河北力量。(转自6月1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