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扎实走好每一步让竞技人才不断涌现

  举重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也是奥运会上的金牌大户,一直以来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运动员,他们通过刻苦训练,不断超越自己。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四川省西南部,占地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其中木里县为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凉山历来重视民族体育后备人才工作,为国家和省培养输送了一批体育后备人才。赵朝均曾在2011年法国巴黎举重世锦赛上获得男子56公斤级挺举、抓举、总成绩第二名。
  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89%,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立足实际,凉山为进一步拓宽民族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范围,自2013年起实行文化学习、专业训练两不误的三集中管理“体教结合”模式,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充实、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的项目布局、科学选材、高水平专业训练、后勤保障、输送后备人才等机制初步形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的苗子只有被发现才可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凉山州各族人民热爱体育,许多青少年在摔跤、拳击、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上具有难得的禀赋。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系统训练,除极个别的被外地“挖走”外,大多数则泯然众人。为选好苗子,2014年上半年,凉山州组织教练员、专家、科研团队到全州17个县市,深入100多个偏远乡镇,重点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二半山地区开展新周期涉及的12个项目选材工作,并将初选出的600名体育苗子的样本,送到成都体育学院科研所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后,最后精选出338名优秀苗子确定为体教结合班学生。而选拔进入“体教结合”班的学生也不是一劳永逸,教练团队将根据各学员的训练和身体情况,对训练学生进行适时调整,优胜劣汰。
  如果说选择苗子是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那么因材施教则是他们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的关键。凉山州多措并举,强化训练管理,组建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科学训练,及时掌握训练情况。此外,积极积累经验,做到实战提升,不仅各项目运动队经常组织队内对抗赛,而且还邀请省内一、二线优秀运动员进行实战陪练,提升训练强度,同时注重培养运动员荣誉感和团队精神,不断提升抗压能力。
  搭建平台、科学选材、全面保障、科学施教,通过不断努力,四川凉山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在第十三届全运会和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还实现了“输送多”,上个周期(2014—2018年),向省级以上训练单位输送的“体教结合”班学生人数达128人,输送人数创造历史新高。
  此外,近年来,“体教结合”布局学校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积极影响带动了凉山州学校体育的大力发展,以点带面效果显现,全州学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形成了全州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篮球联赛等学校体育竞赛机制。通过不断努力,全州现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建设单位47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8所,省级传统示范学校13所,州业余体校连续四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未来,凉山州将为实现“体育强州”而继续努力。(转自4月10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