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协力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水平

  近日,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从事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多年的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佩杰教授向与会者对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解读,并给出不少宝贵建议。

  近些年,国家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近年来,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上海体育学院研究团队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围绕抽查数据开展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陈佩杰教授认为,研究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应用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发展水平整体向好。2018年体育健身指数得分60.2分,相比2016年59.3分有所提高。调查省份中体育健身指数总得分达60分的省份从2016年的16个增至2018年的19个,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在他看来,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学校环境对处于身心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有较大影响,因此学校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责任的履行极为重要。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质健康达标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小学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健身意识得分分别为74.1分和65.8分,相比2016年分别提高了4分和2.3分。积极的体育健身意识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动力,健身意识的提高是本质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陈佩杰介绍,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虽然有些改善,但整体上仍然比较严峻。 第一,虽然我国青少年形态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超重和肥胖等问题却日益严重。1985年到2014年的全国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学龄儿童超重率从1985年的1.1%上升到20.4%,肥胖率从0.5%上升到7.3%。 第二,虽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整体上有向好的趋势,但“增龄递减”的现象仍没改变。从2016、2017、2018三年调查数据来看,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优良率分别为26.5%、29.3%、30.3%,上升趋势明显。但随着学段升高,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也很明显。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2.1%,中学生为88.0%,大学生为74.4%。

  陈佩杰说:“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孩子在中考前健身意识最强,中考考完后这个意识就下滑了。”可见考试引领是一种强化性的举措,有利促进孩子们运动健身。“如果高中阶段也把体育作为考试科目,通过这一‘杠杆’促成学生连续五、六年主动参与运动健身的行为,将更便于让运动成为学生的习惯。”第三,从全国范围来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体质健康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学生视力等问题,亟待重视。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健康中国行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表现。从长远效益来讲,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也是支撑健康中国保持在较高目标水平的重要保障。

  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工作有哪些建议?

  ​陈佩杰认为,首先要更加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持续不断地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是受法律保护的重要学习活动,也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学习活动。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起着基础性保障作用。他说,当前改革重点用一句话来讲,可以概括为从“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转变,即要提高学校体育“中高强度”活动的时间比例。 其次,要加强社区体育建设,让青少年在学校体育中获得的健康效益得到延伸。调研数据显示,青少年上学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周末和节假日水平。原因主要在于离校后不太容易在社区周边找到适合健身的场所,也缺乏相应的组织带动。 最后,家长要转变孩子成长成才观念,认识到久坐行为对孩子健康的危害。调查显示,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久坐时间明显增加。 陈佩杰教授表示,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不单纯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健康中国行动的整体引领下,通过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举措的带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作将开创新局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