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方案》,配套二十条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北京制定行动指南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支持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进入中小学任教……日前,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配套制定了《北京市加强中小学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按照《方案》的要求,到2022年,北京市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据悉,此次《方案》中提出要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锻炼实效。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至5节,高中每周3至5节。同时,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各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此外,深化体育教学训练方式改革。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养成为导向,坚持因材施教,强化教学相长。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市级要每年举办综合性、高水平、专业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各区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和体育节,鼓励中小学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校内体育周赛、月赛、季赛,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员参与的综合性运动会。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支持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以及其他体育专业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进入中小学任教。有条件的区或学校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此外,要推进学校体育重点项目改革和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提高体育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首席专家毛振明教授表示,该《方案》站位高,视野广阔、意涵深远。毛振明说:“《方案》以首都的学校体育发展困难与瓶颈为导向,围绕体育课‘教会、勤练、常赛’,以及改善首都学生体质、体教融合、强化体育教师队伍、强化学校体育评价等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方案》依据多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改革的经验,以及诸多实践而制定,对于首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该《方案》可操作、易落实,尤其是与《方案》配套的《措施》,不仅各项工作中的问题找得准,而且解决路线清晰、工作内容具体明确,极大提高了《方案》落实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则表示,《方案》将社会中相关部门加入其中,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各界如何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支持,让学校体育工作不再是学校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注的事情。

  不少一线体育教师对于《方案》的推出,也给予了积极肯定。大家纷纷表示,《方案》进一步引领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给予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方案》还在发展校园冰雪运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加强体育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也将有利于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

  对于家长来说,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将有利于孩子们茁壮成长。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阳,有个正在上一年级的女儿。对于孩子参与体育活动,他非常支持。在李阳看来,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在重要性上没有任何区别,他说:“虽然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但是我最希望的就是她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拥有好身体的前提下好好学习。此次发布的《方案》对于促进学生在校内外参与体育锻炼给予了很好的指引,相信一定会有助于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收获健康身心。”(转自1月26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