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政协委员建言体教融合:上好体育课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更为堪忧的是因为心理脆弱发生极端行为、体育活动过程中猝死等现象屡屡发生,令人痛心不已。”作为海亮教育管理集团射击队国家级教练,长期关注体育教学的宁波市政协委员虞利华,在宁波市两会上带来的提案,与上好一堂体育课有关。
  虞利华认为,长期以来,在普通学校中缺乏体育元素,体育仅仅停留在几堂体育课,“每天活动一小时有时就是自由活动为主,没有把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在体育学校里忽视文化教育也客观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校生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文化学习时间,运动员上升通道狭窄,离开运动员成长体系后走向社会适应能力弱,也会导致就业困难。”
  他认为,要改变上述情况,体教融合是重要的途径,“从去年以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体教融合已经进入有利时机,地方也应尽快出台加快体教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并且建立教育、体育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商,切实推进体教融合。”
  根据先易后难原则,他认为,可以先加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和“一人一技”的体育特色校园建设,他说:“体教融合是一个非常好的育人成才的教育模式,建议每所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至少确立一个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成立学校运动代表队,参加区域内乃至省级比赛,使得每一位同学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也要给予适当激励,同时协同合作,整合比赛资源,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各类比赛,面向青少年开放。”
  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也是建议之一。虞利华认为,目前体育中考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非常有限,效果一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中考的带动效应,他建议,科学确定中考体育计分科目,中考计分成绩由目前的40分提升到100分。
  虞利华认为,学校体育教师底子薄,技能欠缺,专业度不够的问题也亟待改善。他建议在普通学校里设立教练员岗位,支持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等高水平专业体育人才经过培训和考核到中小学任教,不仅能够针对中小学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课程,还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同时也能组织运动队比赛,甚至联赛活动,通过新的培训模式,促进体育教育人才一专多能,更好担当新时代体育教育重任。同时,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目前一般中小学教师培训都轮不到体育老师,随着体育中考分值增高,体育老师科学训练也要注重。”他还表示,体育文化的教育也应该成为体育课的一个项目,这样才能培养出从里到外都喜爱体育的青少年,而不仅仅是外在喜欢体育,心里讨厌或者漠视体育。
  虞利华说:“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运动学校,将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纳入教育部门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体校可持续发展,培养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转自3月2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