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体教融合苏州路径擘画新未来

在青少年成长历程中,体育发挥着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的多元价值。《“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将“青少年体育”列入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以加强体教融合作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着力点。“双减”政策的落地,更为体教融合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时代契机。

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体育、教育部门联手,突出普及体育项目、发展体育人才两大重点,探寻更具可行性、可持续发展的体教融合新路径,助力“双减”政策推行,为孩子们找回健康快乐的童年。

政策引领:明确抓手强化保障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一个月后,苏州响应出台了《深化体教融合工作实施意见》,梳理体教融合新任务。

大任务有了,小目标如何分解?苏州再现精益求精的“绣花功夫”。今年5月,苏州市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苏州市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被称为“青少年体育苏八条”的指导意见,围绕丰富体育活动服务内容、建设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八条具体的实操守则。

苏州市体育局局长阙明清介绍,围绕“青少年体育苏八条”,体育和教育部门联合牵头,多次组织各县级市(区)体育和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座谈讨论,并向学校校长、体育教师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指导意见的起草倾听了来自一线的声音,明确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平台作用,得到了校长们的支持,也为校长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推行数月后,不少校长表示,“青少年体育苏八条”明确了政策框架也细化了考评规则,让体教融合的推行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去年,苏州还出台《姑苏体育人才计划实施细则》,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最高给予250万的安家补贴,结合自主培养多层次体育人才等方式,为更好地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资源整合:项目普及提质扩面

“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校园内开展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种特色活动。“青少年体育苏八条”超前性地提出,推行“三点半”体育大课堂——全市各小学结合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全员性的体育活动服务,每周不少于2课时,恰恰与“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各类体育项目相继走进孩子们放学前的“体育加餐时间”,不仅确保落实好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还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随之,“双减”政策在苏州迅速落地,众多学校从容应对。

苏州的青少年“体育课表”相当丰富。除了足篮排等传统项目,还有高尔夫、攀岩、滑板、棒球等时尚的新兴项目,更有契合东方水城特色的皮划艇、帆船等水上运动和冰球、花样滑冰等冬季项目,都吸引了大量孩子参与其中。

在苏州市体育、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不少学校与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社团建立起合作关系,聘请专业教练进入学校,为学生们带来专业、科学的指导课程。在苏州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孩子们在课后服务时间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足球、田径、快乐体操、跆拳道、跳长绳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专业教练指导。

竞赛是检验成果、激发动力的重要舞台。在苏州,已建立起属于孩子们的体育竞赛体系并日趋完善——由市教育局、体育局共同举办的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已经形成了市、县级市(区)、学校三级竞赛体系,比赛项次逐年递增,赛事类别逐年扩大,除了传统的竞技类项目,还增设了棋类、模型等科技智力类项目,还有攀岩、滑板、街舞、魔方等新兴体育项目作为推广类项目,每年参与学生超过15万人次,这些比赛也成为发现、选拔优秀体育苗子的优质平台。

此外,苏州还正在积极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各县级市(区)设立5个及以上青少年体育训练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建立并推动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条龙”式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各地从自身区域特点出发,布局各具特色的体育项目,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活力场景正在苏州的广袤大地上生动上演。

体系多元:融合发展培育英才

东京奥运会上为中国奥运军团射落首金,“00后”射击小将杨倩一下子火遍全国。东京归来,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杨倩表示:“我是体教融合的受益者。”与杨倩一同征战东京赛场的苏州小伙儿盛李豪捧回一枚银牌,16岁的他是中国射击队年纪最小的运动员,也是苏州体教融合结出的一颗硕果。

盛李豪就读的学校具有“双重身份”,作为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隶属苏州市体育局,学校另一块牌子是“苏州市振吴实验学校”,隶属于苏州市教育局。学校采取“三集中”管理模式,孩子们学习、训练两不误。目前,苏州拥有5所市级体校,5所县、区级体校。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苏州市儿童业余体校均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在苏州,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形式正日益多元化。各地积极开拓“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名校办名队”的体教融合发展之路,将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体校优质的训练资源进行整合,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育出一片沃土。截至2020年底,苏州拥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50所,省级体育传统校35所、体育特色学校62所,市级传统项目学校150所、特色体育项目学校54所。

市队校办、市队俱乐部办等创新模式,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市体育局副局长程军红介绍,通过“市队校办”的形式,苏州高新区一中与苏州市第二青少年业余体校联办自行车项目,培养、输送至江苏省自行车队的小将缪雨航,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摘得场地自行车男子决赛金牌;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和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共建市青少年足球队,获得2021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U15男子组季军。

在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尤其是“双减”政策施行之后,学校体育师资的紧缺问题愈加凸显。在深化体教融合的实践中,苏州体育、教育部门积极拓宽渠道,推行师资共享,在部分学校试点增设校园专项教练员岗位,优先招录优秀退役运动员,探索实施“巡回教练员辅导机制”。一方面提高学校体育的专项水平,优秀的后备人才在学校里就能接受到最基本的业余训练,另一方面也让专业运动员积累、沉淀多年的技能继续发光发热。(转自11月26日《中国体育报》04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