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境小城点燃体育火种

六月的珲春,阳光明媚,微风中带着些许边境小城的独特气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体育支教志愿者们用热情和专业,为当地的孩子们点燃了体育梦想的火种。日前,2025年“走基层——青少年体育宣传采访活动(吉林站)”来到珲春,记者们走进珲春市第一小学,近距离感受来自延边大学支教志愿者为这里带来的活力与改变。

篮球少年化身手球教练

上课铃声响起,在珲春市第一小学的室内体育馆,手球训练课准时开始,体育支教志愿者范元祺精神抖擞地站在队伍前。“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练习传球和射门,大家要集中注意力!”随着一声响亮的口令,身着训练服的孩子们迅速散开,开始了热身活动和分组训练。

范元祺是今年3月来到珲春市第一小学进行体育支教的,虽然只有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却已迅速获得了孩子们的认可。“每次训练,我都会先带领孩子们做热身,充分活动身体,避免受伤。热身后,会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巩固基础,再逐步引入新的技巧和战术训练。”说到训练,范元祺立刻切换到专业模式。在他的悉心教导下,珲春一小孩子们的手球水平不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也愈发浓厚。

今年六年级的季钰航是手球队的一名队员,跟着范元祺练习手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范老师特别有耐心,我刚来的时候打门动作总不标准,胳膊伸不直还使不上劲,他教我时说打门要像鞭子甩出去那样发力,我一下就懂了,现在打球再也不是软绵绵的了。”季钰航说,“范老师刚开始教我们时,会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和我们聊天,慢慢就熟起来了。有一次练习中,我连续好几次都没掌握传球技巧,心里挺着急,没想到范老师直接就蹲下来,一遍遍地给我纠正手势,直到我做对为止。”虽然平时主要打手球,但季钰航知道范元祺的篮球也很厉害,“可惜我们还没跟范老师学过篮球,不过他总在午休时陪我们在操场玩,有时候还会给我们讲大学的故事。”

珲春市第一小学体育老师赵长虹告诉记者,学校是从去年8月组建手球队的,虽然组队时间不长,却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训练初期最缺的是专业指导。”赵长虹指着场边两个穿白色短袖的年轻人说,“那是我带过的女篮队员,现在是吉林省手球队队员,打完全国赛回来帮训。我们教练组现在是‘老教练+省队队员+支教大学生’的组合,我负责战术,范元祺负责把篮球训练方法转化到手球,省队队员示范专业动作。”这种三结合的模式,让球队在一年内就实现了从零基础到州冠军的跨越。

在赵长虹看来,手球虽然是小众运动项目,却巧妙地融合了足球的跑动策略、篮球的传切配合与排球的攻防转换,独特的运动特性让孩子们能快速掌握基础技巧,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完成打门进球的瞬间,极易收获运动成就感。“手球在延边还是新事物,当你看到这些孩子跑起来眼里有光,会觉得这比拿冠军更重要。”为了让更多孩子都能受益于手球运动,珲春一小从去年10月开始举办班级手球联赛,一二年级用简化规则(如降低球门高度),三四年级打5人制,五六年级打7人制,这种以赛代练的模式成效显著,不仅队伍取得了优异成绩,还向上输送了队员。

谈到范元祺,让赵长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认真和踏实。“他是篮球专业出身,凭借篮球与手球在步法移动、传接球技术等方面的高度共通性,在系统学习手球专项训练方法后,他主动承担起了体能训练、基础技术教学等工作,将篮球训练体系创新转化,应用到手球教学中,有效缓解了我们基层学校师资紧张的压力。”支教过程中,范元祺发挥专业优势,将篮球与手球技巧融会贯通。“篮球和手球的基本技巧相通,在这里我也不断向学校的赵教练学习,自身有了很大进步。”范元祺说。

除了日常教学与训练,范元祺和孩子们的日常相处也充满温情。午休或体育课时间,孩子们总会热情地跑到体育场或体育组办公室找他——“范老师,可以教我一下篮球技巧吗?”“范老师,手球怎么才能传得更准?”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耐心指导。孩子们还会好奇地询问各种生活常识、大学趣事,在他们眼中,范元祺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百宝箱”。

范元祺说:“这次支教对我来说,不仅是完善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能为国家支教事业贡献力量,我收获了意外的快乐与满足。支教前我对未来很迷茫,但现在我坚定了信念——我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魔法”锥桶让田径课更加有趣

在珲春一小的户外田径场上,由延边大学体育支教志愿者高宇负责的田径训练课同样精彩。面对身着运动服的孩子们,身姿挺拔的高宇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专注。“今天我们进行短跑冲刺训练,大家要注意起跑姿势和摆臂动作!”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标准的动作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

自支教以来,高宇全身心投入到田径队的日常训练中,凭借专业知识,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并注重发掘体育苗子。在他和珲春一小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田径队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更令人欣喜的是,体育的魅力正感染着这里越来越多的学生。“现在经常有非田径队的同学课后找我咨询专业问题,他们渴望通过体育改变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也更坚定了自己支教的初心。”高宇感慨地说。

“自从上了高老师的体育课,我跑步更快了!我现在不仅体能变强,还懂得了坚持的意义,这段时光会一定会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童年回忆。”今年四年级的李宝盛声音洪亮地告诉记者。志愿者老师的到来,让他异常欣喜。“之前我们的体育课主要以跑步和自由活动两个内容为主。现在高老师每隔几节课都会给我们换新的游戏,比如立定跳远闯关、数字格子等,特别有意思。”一旁的张馨瑶也忍不住凑过来说:“我特别喜欢高老师的课,能在‘玩中学’,很多田径的基础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不会枯燥,反而让我们每节课都觉得时间不够,可不可以再长一一点。”

和范元祺一样,高宇也是今年3月来到珲春市第一小学的,主要负责体育课的教学,还会带校田径队的日常训练。谈及支教带来的成长,高宇坦言:“在珲春一小,这里的老师教了我很多带教方法。刚开始接触孩子时,其实我挺紧张的,但现在已经能把专业知识和体育课结合起来了。”高宇在大学学的是高尔夫专业,高中时练过田径,本以为专业不对口,会有教学压力,后来发现高尔夫训练里的平衡能力、速度耐力训练方法等,完全能用到田径队的折返跑、障碍跑训练中。“像今天,我带孩子们做的这个‘锥桶变向跑’,我会用高尔夫挥杆的‘节奏控制’原理,教他们掌握变向时的身体重心转移,孩子们不仅很喜欢,进步也特别快。”

“我觉得这段经历对我以后工作和教学方面帮助很大。”高宇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孩子,眼里满是笑意,“以前在课本上学理论,现在能亲手设计‘趣味田径游戏’,像用高尔夫计分法改编的‘障碍跑积分赛’,孩子们为了‘赢积分’练得特别起劲。最有成就感的是看到班里那个总跑最后一名的孩子,上周在接力赛里居然反超了对手——原来体育真的能让孩子发光。”

训练结束的哨声响起,几个月后将结束支教工作的范元祺和高宇也将满载收获,体育支教不仅是他们向孩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是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收获温暖与感动的旅程,也让他们在成为优秀人民教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转自6月26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