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精益求精培养人才
《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训练大纲》中明确,“人才培养,是中国足球成功的关键。”今年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坚持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核心,组织专门的技术调研团队现场观赛。
在交流中,调研团队向各队教练员明确了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把球员成长当作核心,摒弃锦标主义。通过鼓励小球员自信、大胆控球,敢于展现个人特点和团队竞争力。在唐山赛区的U15组淘汰赛中,闯入四强的恒大足校、山东泰山、北京国安和浙江,以及广州117中学都尝试以符合世界足球发展趋势的比赛风格与对手较量,在控球时有目的地组织进攻,在防守时保持了较好的整体性和紧凑性,并且实施主动压迫,他们在控球和非控球时都展现出对比赛的控制力,同时小球员们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顽强的拼搏精神,整体面貌让人耳目一新。
针对人才培养,中青赛与精英训练营、教练员培训已形成三位一体的体系化互助,即通过中青赛观察球员、发现人才,招入全国精英训练营给予测试。针对小球员的基础能力、运动能力、训练及比赛能力制作个人评估报告,并纳入中国足协人才数据库,作为各级国家队选材的初级参考依据。之后给予定期跟踪观察,待来年中青赛再做考核与检验。
从技术层面来讲,举办精英训练营与中青赛相辅相成。目的其一,是贯彻青少年培养的四项重要基础训练:1对1攻防、主动压迫、第一次触球质量和无球战术能力;其二是培养年轻教练员,通过一周左右强化培训,在基础等级证书培训以外增加实践教学。
面向全体青少年,打破参赛壁垒,这是中青赛的准则之一。目前在U13、U15和U17组,“全开放”得到全面贯彻,不少学校代表队、青训机构球队踊跃参加,表现可圈可点。其中在第二届中青赛U13组全国12强中,纯粹来自校园足球的队伍多达5支。
不过,U19组大学球队屈指可数。目前中国足协坚持以全开放的态度,欢迎大学球队踊跃参赛。如今在越来越多青少年拥有“走职业路兼顾走学业路”的意愿后,打通大学联赛和中青赛(U19组),或许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对此中青赛的原则是,在坚持“全开放”的基础上,为校园球队提供更高水平的竞赛舞台,同时给予职业俱乐部更多的选材机会,而对于大学生球员,也提供了毕业后回炉职业足球的可能。此外,打通中青赛和大学联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后者专业水平的提升,使得职业梯队与大学球队相互成长、共同进步。
人才培养方面,中青赛追求的方向,是在球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培养之外,提升心智社交能力,特别是针对18岁以下乃至20岁以下球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决策能力。如在比赛中启发小球员自主思考,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场景识别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青少年球员在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从意识上真正理解足球、踢好足球。(转自9月1日《中国体育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