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夺旗勇者胜

战鼓擂动,掌声阵阵,小选手们顶盔贯甲,身后背着三杆靠旗登场,闪转腾挪,互有攻守,以夺取对方靠旗取胜。近两年,轻对抗体育赛事项目“精武夺旗”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也走进了北京市黄城根小学、三十五中学等校园,文化气氛浓郁、比赛富有激情的武术新形式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精武夺旗的基础是中华武术,融合了京剧艺术、象棋、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精髓。创新的想法从何而来?精武夺旗项目创始人吴昊说:“如何创造性地将中华武术的特征融入武术大众化的过程中,这是武术推广的一个难题。我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感觉到武术离自己并不遥远,是可以随时尝试的。”

吴昊从事武术教学工作近20年,他发现青少年武术比赛的规模非常大,但观众却几乎只有家长,青少年习练武术也多是个人单练或双人实战对抗,传统武术还是没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大众。带着这样的思考,2020年4月,吴昊与精武夺旗骨干成员联合武术界非遗传承人开始埋头研究,从动作招式的编排、旗帜装备的设计,到竞赛规则的建立,最终推出完整的精武夺旗项目。

“夺取对方旗帜的比赛形式非常吸引人,既安全又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凝聚观众热情,激发参与者竞技状态。”吴昊说。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战场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旗帜非常符合传统文化理念,也与中华武术精神的深层内涵不谋而合,因此旗帜符号成为精武夺旗的核心。“我们还结合了京剧文化中的武将对阵的表现形式,竞赛中通过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去夺旗,不同于击打身体的传统武术对抗。”吴昊表示,这种形式赋予了赛事文化涵养,以及外在形象与韵味。

2021年10月,第一届精武夺旗团体邀请赛在北京月坛综合训练馆举行,作为西城区创建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系列活动之一,比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不同地区的十支代表队参加,也正是这个机会,为精武夺旗进校园打开了大门。

黄城根小学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武术),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华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2022年寒假期间,黄城根小学(官园校区)校长带领体育组教师来到国人拳道功夫会馆,在吴昊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学习了精武夺旗的技术体系、竞赛规则、裁判体系,并将精武夺旗引进到一年级新学期体育课堂教学中。

据黄城根小学(官园校区)介绍,之所以从众多的武术项目中选取“精武夺旗”,是因为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肺活量、提高反应能力、协调性、速度和爆发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赛场上面对对手沉稳冷静、遇事不慌的处事态度,以及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学生都会受益。

“习武就是一种历练,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让他们不怕摔倒,不怕失败,这是我们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吴昊说,精武夺旗勇者胜,通过精武夺旗可以历练出三个层次的“勇”,分别是英勇无畏、智勇双全、人勇无敌。这一理念很好地解释了精武夺旗竞赛为何要打破对抗性赛事的常规分组模式,采用同年龄划分,而不是身高和体重。有时同一组参赛选手体型相差较大时,个别参赛选手的家长会提出异议,但赛事组委会依然保留了这样的竞赛规则。吴昊表示,希望选手们面对强者敢于挑战,面对失败学会接受和改变,拥有宽广的胸怀,这也是精武夺旗比赛带给大家更有意义的地方。

精武夺旗发展至今,孩子和家长对于这个项目的喜爱和热情令吴昊深有感触。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体验到乐趣,也变得更有勇气,更有礼貌,家长也越来越投入了。目前,已有十几家武术馆定期开展精武夺旗活动,近千名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吴昊说:“我想把这作为一个窗口,在提升技术的同时,加强与参与者的互动,从而提炼出真正的比赛意义,也让更多人更加直观地了解精武夺旗。”(转自10月18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