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创新方面 体现体育特色 回应社会关切——《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8年)》政策解读(一)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近视率高发、肥胖比例上升、脊柱侧弯现象增多、心理问题频发等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为新发展阶段的体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强调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进而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5部门发布了《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8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该《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对于发挥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功能,全面加强青少年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三年行动计划》的创新点主要有五方面:一是聚焦当前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将之与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在精准识别当前我国青少年近视高发、肥胖率上升、脊柱侧弯问题突出、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导致青少年锻炼不足的多重因素与健康促进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短板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工作路径,实现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的前瞻性布局。
二是坚持多部门协作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三年行动计划》从制定到实施均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多部委,按照职责共同推进,覆盖全国中小学,真正给基层的体育、教育、医疗领域的工作者指明方向、提出任务、明确要求。
三是将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相结合。相比于“健康干预”的使用,《三年行动计划》名称中的“运动干预”进一步显示出体育特色,也将其与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协同发力的工作模式中,既包含通过科普读物、短视频动画、专家直播间、科学健身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又包含通过运动技能培训、赛事活动组织、智能化体育器材设备、健康问题干预方案等措施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增加了行动方案的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
四是将体育活动促进与健康促进相结合。《三年行动计划》既注重通过体育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锻炼,又注重通过科学精准的运动干预解决具体的健康问题,进而实现健康促进,在提高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的同时,通过运动干预针对特定健康问题实现精准施策,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行动设计,既保证了政策的覆盖面和普惠性,又确保了行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五是强化“研发—人才—宣传”的重要作用,《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有多项举措旨在强化“研发支撑、人才保障、宣传引导”的三位一体支撑保障举措——在研发环节,通过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体育科普与运动干预研发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建设运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开展专项培训、体育支教活动、培养专门人才等方式,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了系统化创新;在宣传行动方面,通过拓展宣传阵地、开展精准化宣传培训活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组织奥运冠军下基层巡回宣讲等方式在宣传引导方面实现了多方位创新。
“十四五”期间,围绕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试点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干预手段;组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到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进行体育支教,为孩子们搭建成长平台;开展系列青少年体育推广普及活动,“奔跑吧·少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已是国内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的知名品牌……据了解,《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国家体育总局后续会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调研,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持续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三年行动计划》坚持聚焦当前问题与长远发展,既注重短期干预,也着眼于长期机制建设,体现了“预防为主、干预为辅、关口前移”的健康促进理念,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式,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这不仅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指南,更是构建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推动体教融合、体卫融合的重要实践。(作者系天津体育学院教授、《三年行动计划》起草团队负责人)(转自11月20日《中国体育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