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增加课时创新教学 激发校园体育活力
今年6月,上海市出台了《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保障运动时长、提升运动质量、建设“一校多品”运动项目布局等目标。如今秋季学期开启已近一月,《措施》内容的落实情况究竟如何?
课时增加是新学期体育课最直观的变化。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新学期每周开足7节体育课,其中包括5节体育与健康课和2节课后活动课,占总课时比达到20%。五年级学生黄梓荣表示,原先由于课时有限,体育老师只能以教授运动基本功为主,内容比较单调、枯燥,自己几乎没有机会在课上接触到喜欢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项目。每天都有体育课后,学校得以利用课后活动课专门安排学生了解和体验丰富的运动内容。
学校分管体育工作的副书记陆倍倍说:“针对低年级学生,我们着重协调性和柔韧性练习,初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面向高年级学生,我们开设羽毛球、武术、攀岩等短周期课程,学练结合,尽量满足他们多元化运动需求。学校上周末征求各方关于体育课时增加的意见,多名学生都反映并不觉得累,每天一节体育课反而让精神状态更好了。”
如果说增加课时是上海市新学期体育改革之标,创新教学则是这一变化之本。为贯彻“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教学理念,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积极探索并实施“全员体育导师制”,旨在搭建金字塔式体教框架。据学校体育老师胡译介绍,体育教研组是处于塔尖的核心力量,承担着体育教学的直接责任。中间一层是校内其他学科的老师,学校鼓励其将体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使体育成为跨学科融合的范本。此外,学校还主动邀请专业运动员、体育博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校外体育人才前来带教,扩充作为塔基的体育教学人才库。在试行的三周内,“全员体育导师制”激发了校园体育活力,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从课时增加到教学创新,从固定模式授课到多元项目体验,在上海,体育正在由传统观念中的“副科”逐渐升为课程表上的“主角”。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当锻炼融入生活,当运动成为习惯,体育就不再只是带领孩子们跑跑跳跳,而成为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转自9月25日《中国体育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