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届青少年体育大会经验交流 汉阳:破除壁垒、整合资源、创新引领
编者按
2023年3月8日至10日,首届湖北省青少年体育大会在枝江举行。湖北体育官微编发部分大会交流发言,以期凝聚智慧、形成合力,把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走深体教融合、走实“61530”行动的具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共同探索湖北体教融合和体校建设发展特色之路。
破除壁垒 整合资源 创新引领 以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建好机制 破除壁垒形成创建合力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汉阳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体教融合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召开会议部署研究,体教融合相关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及区政府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汉阳区成立了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联席会议调度体教融合工作7次,区领导带队走访调研学校20余次,确保创建工作统筹推进有力。
二是规划目标明晰。体育、教育两部门及相关单位通力合作,着力打通政策、资金壁垒,以形成完善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区级体育赛事体系、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四大体系”为建设目标,重点围绕学校体育强基工程、体校功能提升工程、社会力量引育工程共“三大工程”11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三是政策成果显著。联合武汉市体育局直属训练单位和区教育、财政、人资等相关部门出台《汉阳区体育比赛及后备人才培养奖励办法》《汉阳区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和《汉阳区加强辖区内市级青少年运动员学生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办法》,构建形成了以政策为支撑,学校为基础,赛事为提升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
找准重点 靶向发力实现创新突破
一是增强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校建设。汉阳区体教两部门在原有体育传校的基础上,布局建立了省、市、区三级体育传校24个,发展21所(家)学校、单位和社会机构命名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业余训练基地,3个市队区办项目落户学校;教育部门给予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招生、师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训练经费等政策保障,支持学校传统特色项目发展和创建高水平学校体育代表队。
二是扩大体育项目进校园力度。汉阳区以足球、游泳等为重点,不断加大体育项目进校园力度。目前已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开设了足球课程及训练,实现了足球课程进校园全覆盖,并将社会优质足球场与学校一一对应,实现了足球场资源的社会学校共享共育;楚才小学率先开设游泳课进学校试点,并带动武汉市43所学校开展游泳进课堂。
三是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保障。按照6:3:1的比例布局特色学校和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初步形成了小初高运动员“一条龙”培养体系,鼓励体校与中小学采用跨校走教、共享教师等方式合作,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区教育局打开“绿色通道”,将市少儿体校30多名小队员的学籍全部迁到了知音小学,解决了他们就近上学的问题。
四是科学研发校本教程。鼓励各学校立足本校特色,研发体育校本教程,运用好帮扶单位和辖区省、市机构的专职教练员,指导中小学编写校本教材,并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建议,为科学上好课程提供保障。
疏通堵点 将学校和社会优质体育资源打通共享
一是将省、市体校资源打通共享。汉阳区借力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的优质教练资源,在区内中小学举办了多站省田管中心“田径教练员”进校园、湖北省田径二级裁判员培训班等活动;同时整合辖区内省属、市属训练单位优质资源,以游泳、体操、射箭、射击等项目为重点,与省、市训练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二是将高校资源打通共享。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在体教融合中的作用,运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优势资源,开展了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培训等系列活动,对一线体育教师、教练员给与精确指导,为强化汉阳区教练员、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精确的智力支持,形成了“体教融合示范区+高校+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协同治理模式。
三是将优质社会资源打通共享。与武汉三镇足球俱乐部、武汉车谷江大女足俱乐部共同完成了青训共建协议签约,一起助力青训共建在汉阳落地生根,为足球青训体系培养输送人才。
彰显特点 全面发挥体育科技赋能作用
一是用好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积极利用辖区内特有的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以体育科技和大数据为依托,在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训练赛事中,通过运动检测服务、科学运动指导和康复治疗三大板块为青少年健康提供一站式运动服务。已组织多次“科学健身进校园”和科学健身知识公益讲座活动,为学校体育课程和青少年健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用活智慧体育平台。为了提升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便捷度,汉阳区推出了涵盖体教通、赛事通、场馆通等功能为一体的“汉阳体育一网通”智慧平台,现已全面推广使用。
三是办好体教融合科技赛事。高质量举办模拟飞行领域全国性顶级赛事——“第十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通过组织安排模拟飞行等高科技竞赛项目,汉阳区青少年对科技体育的热情更加高涨,体教融合赛事承接水平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