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陪伴青少年一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青少年健康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亲切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十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不断开创新局面,迎来新发展。

政策引领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督促和鼓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我国青少年体育在新发展思路和政策引领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总局将青少年人群作为实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点,坚持体育与教育相融合,围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心任务,推动青少年体育加快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定实施《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体育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修订,制定青少年体育重要政策20余项,极大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破解青少年体育发展难题,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体教融合政策,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实施《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体育传统特色校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8个方面提出了部署要求,为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意见》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打造体教融合诸多成功改革案例,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

《意见》颁布两年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体教融合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体教融合不是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资源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是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体教融合是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充分融合,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种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通过深化体教融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以体育人的综合价值。各地积极行动,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研究制定体教融合实施意见。推动体校改革,实施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试点,补充场地和师资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参与,解决公共体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亮相,填补青少年体育的法律空白。多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然而,青少年体育事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始终无法绕开一个“短板”,那就是法律上的空白。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设有“学校体育”章节而缺少青少年体育相关表述。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权责不清、各成体系。正是着眼于此,近年来,青少年体育战线在深化改革、推动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推动法律的完善,从法理上明确了青少年体育的职责定位和主要任务。在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中,将原来的“学校体育”修改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并明确了“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相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相协调,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总体定位。法律的修订完善和体教融合等政策一道,为青少年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鲜明方向,也为守护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事升级 为后备人才搭建交流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稳步推进,基础更加稳固,质量与效益逐步提升,为奥运争光和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规模稳中有升,县级青少年训练得到恢复与重建。目前,全国公办体校数量达到2165所,在训人数达53.8万余人。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114名运动员中有113人来源于各级各类体校或相关训练单位,占比超99%。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取得前8名的49名运动员,也绝大部分来源于基层体校输送,其中46人由基层体校独立输送或由基层体校与相关单位共同培养,占比达94%。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成绩喜人。

赛事是体育的灵魂,以赛代练、以赛促练,比赛是检验和提升运动员能力的舞台。以各级各类体校为主体的青少年体育训练体系,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为竞技体育发展和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十年来,一直坚持的开门办赛、开放办赛理念全面落实,面向全体青少年广泛参与的赛事体系基本建立。印发《全国青少年U系列竞赛工作方案》,逐步构建青少年赛事新格局,从而建立不同年龄阶段相互衔接、覆盖大多数奥运项目和部分非奥运项目的全国青少年U系列竞赛体系。创新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每年组织U系列、“体校杯”足球赛,以及“星火杯”篮球赛等赛事1200余场、覆盖20余万青少年,以赛促练,提升水平。

这个夏天,人们经常看到一群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奔跑在全国的绿茵场上。8月1日,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总决赛正式开赛,在长春、龙井、沈阳、廊坊、唐山和抚顺,集结全国59支U13队和60支U15队的少年军团率先吹响了小组赛的“集结号”。

2022年推出的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由中国足协主办和组织实施,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指导,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竞技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的青少年足球顶级赛事,是新时代推进体教融合的新标志和新典范。赛事面向全体青少年,打破参赛限制和壁垒,体校、学校、俱乐部梯队、社会青训机构等均可按要求自由参赛。赛事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年龄段,共设置男女18个参赛组别,并设立奖励机制。主办方通过比赛培养选拔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

不仅如此,在体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将于2023年举办,通过赛事引领青训体系不断改革完善。

活动丰富 为青少年课余生活增添乐趣

青少年体育活动日益丰富。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周末,学校操场、社区广场、户外营地、运动场馆、水上基地、冰场雪场都能看到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参加各种活动。每年的暑假寒假,形式多样的冬夏令营活动会在全国各地火热进行,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寒暑假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还提高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十年来,体育总局青少司加快完善体育活动体系。各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体育单项协会和社会力量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初步建立起分层次、多维度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相继推动实施“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体育传统校联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等一系列赛事活动。为落实“让孩子们跑起来”,2021年在全国发起“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坚持普惠、经常、可及,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体育活动体系不断延伸,为更广泛青少年参与常态化体育活动创造了条件。让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成为青少年体育的日常。

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迎来了变化,体育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选择,青少年体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不仅体育课更受重视,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孩子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运动,从被动锻炼变成了主动运动,有些还会带着父母家人一起参与。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保障,体育总局还先后出台了《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培训治理,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形成良好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是当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开展体质健康的体育干预行动,实施青少年“健康包”工程,近视干预试点取得明显效果,持续推出一系列易学易会、操作性强的体育干预方法和内容在全国推广,得到广泛好评。健身科普活动青少年受众超2亿人次,编写出版青少年科学健身、体育与健康相关书籍28本。

体育总局青少司还积极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阵地建设。目前,全国体育传统校12800多所,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培训学校体育师资5万人;发展示范性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00多所,社会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60万家,初步建立起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到300家,各类规模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快速涌现,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保证。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体育总局青少司正在助力补足中西部体育师资。体育总局开拓思路主动作为,组织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体育专业师生组成“体教融合走基层体育支教团”,前往陕西省平利县和贵州省织金县、普安县等地进行体育支教,在当地中小学开展课堂体育教学、课后体育服务、体育社团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工作。组织奥运冠军现场带领孩子们跑起来,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养青少年运动习惯,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下一步,体育总局将与相关部门、体育组织、公益机构等进一步密切合作,力争将体育支教常态化、制度化,使更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受益,在体育强国路上共同健康成长。(转自9月9日《中国体育报》03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