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学训并重

  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创建于1965年,多年来始终将田径项目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项目之一。闵行区历来有田径之乡的美名,作为区内唯一一所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学校肩负了闵行田径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成为区内田径项目发展的核心校,也成长为上海市田径项目的排头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为适应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形势,学校开始“学训并重、育体育人”的办学转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国家与上海市的体教结合文件,切实保障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办学办训工作。田径项目在政策的利好形势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学校获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田径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中长跑)”、“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在历届上海市运动会上争金夺银,连续20年在上海市最高级别青少年综合运动会田径比赛中,金牌和总分全市第一。该校为国家、上海市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高淑英、谢文骏、张峻等优秀田径人才在国际赛场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学校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打造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田径教练员队伍。10名教练员中,有3人为高级职称,1名为中级职称,陆惠其、孙鹏、朱运泉是上海市田径中心各单项教研组组长,陆惠其、孙鹏同时是上海市“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带头人,黄臻辉获评上海市“明翔计划”教练员,朱运泉获评“闵行区领军人才”。强大的教练员队伍为打好小队员基础和提高水平提供了保证。
    作为全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点校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龙头单位,区体育局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大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根据时代形势、体校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针对性提出“育体育人,有爱有为”的校训,构建以体育为重点的学训融合互动的大课程,优化“学习、训练、生活”内容,建立“学训双轨”家校联系德育工作机制,完善班级管理、运动队管理工作制度,培训教师、教练员队伍和学生自主管理队伍。以“育体育人,有爱有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文明、卫生、守纪等日常行为规范。重视体教融合互动,已形成具有少体校特色的课程建设,突出体育核心课程的作用和育体育人的人才效益质量观。学生学习良好,体育成绩突出,校风、学风健康向上,得到家长、社会和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广泛好评与肯定。
    里约奥运会周期内,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发挥毗邻上海市田径运动中心的优势,向上海市一线、二线运动队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训练模式,邀请林民伋、陈雁浩等在全国、上海市具有知名度的田径专家来校指导,推荐选送优秀苗子跟训、试训,带动了教练员、运动员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田径项目教研组有效利用闵行区良好的体教结合环境优势,积极发挥田径项目的号召力与学校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区办二线运动队的资源优势,以短跨、中长跑、投掷项目为重点,以扩大选材训练群体为基础,形成了学校三集中队伍为主、高中生委培队伍为延伸、双休日走训队伍为补充的近200人规模的田径训练队伍。教练员深入基层学校,指导训练、帮助选材。教练员们放弃周六日休息时间,义务为有办训热情的基层学校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带动了周边学校、其他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共同训练、共同比赛、共同进步的良性发展环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