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开放打通惠民服务大门——学校体育场地:一场两门 早晚两开
“我们学校地处福田中心区,地少人多,为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拓展学校的体育空间,借助‘改扩建’的东风,新建羽毛球、游泳池等体育场馆。政府把学校围墙边的市政绿化用地变更为学校的体育教学用地。该地近2000平方米,新建了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和健身区。社区共享让学校的体育教学用地猛增至8000平方米,教学时间内,学校的体育教学场馆基本满足教学需要.非教学时间,这些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满足社区群众锻炼需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也为学校推进体教融合提供了丰富的体育空间。”广东深圳福强小学校长柯坚林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像福强小学一样,课余时间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推动学校运动场地对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
近年来,上海把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作为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重要补充,2018年起,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目前,全市1100余所具备向社会开放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将陆续开放体育场地。
随着天气转暖,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附近的马奎胜去学校健身的次数明显增多,稍作热身,他便绕着塑胶跑道开始慢跑。一旁的篮球场上,年轻人满场飞奔,大汗淋漓;乒乓球台前,市民挥拍锻炼,大显身手。近日,安徽省合肥市适时恢复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早晚向社会开放。据了解,截至2020年年初,合肥市已有485所中小学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今年,合肥市体育、教育部门将联手完成50个学校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实现“一场两门、早晚两开”,就是在学校体育设施外设置隔离设施,校内、校外可从不同通道进入场地内。学校教学时间内,将对社会开放的门关上,学生可从校内进入场地,放学之后,则将校内的门关上,把对社会开放的门打开,实现学校教学与市民健身的分时段隔离。(转自4月13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