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 爱上一座城——记2023年贵州遵义半程马拉松




  刚刚过去的周末,遵义很热闹,1万多名跑者聚集于此,共赴一场关于奔跑的约定。

  3月26日,2023年遵义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这也是遵义市首次万人规模的马拉松。沿途的城市美景、选手的奋力拼搏、市民的热情好客,成为醉美遵义的最好诠释。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让运动健儿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点燃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激情,也奏响了遵义文体旅融合发展的交响曲。

  半程马拉松展示遵义独特魅力

  三月,微风习习。从全国各地闻讯而来的马拉松爱好者们,从遵义会议会址出发,沿着湘江河一路奔跑,途经人民路、遵义古城、汇川大道(坪桥)折返南京路,最终到达终点遵义市体育文化公园,赛事在路线设计上充分体现“文化+体育+旅游”相融合的内涵,参赛选手在激烈角逐的同时感受“山高、水清、岸绿、景美”的秀丽风光,感受“醉美遵义”的独特魅力。

  “第一次来遵义,也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体验太棒了。”跑完半程马拉松后,来自毕节市的跑者程清米兴奋地对记者说,遵义市民太热情,两旁的加油喝彩声不绝于耳,让他根本慢不下脚步。

  “参加遵马,让我们欣赏了遵义的美景、品尝了遵义的美食、感受到了遵义独特的人文风情,真正体验了一次‘赛事+美食+美景’的深度游。”来自云南省的跑者丛静表达了赞美之情。

  “我印象较深的有遵义会址、三阁公园、遵义古城,沿途不仅风景醉人,氧气也醉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跑者宗美玲告诉记者,这次行程紧张,下次一定要带着家人专程来遵义旅游。

  全程21.0975公里的旅程,有起初难掩激动的兴奋,有中途疲乏难耐的坚持,也有即将到达终点的豁然,无论是怎样的心境,通过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赛程,遵义透露出的那份独特魅力,已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合力提供高效保障 助力赛事提档升级

  虽是遵义市首次万人规模的半程马拉松赛,但这并不是遵义市第一次举办马拉松赛事。

  2018年,在贵州省体育局和贵州省妇联以及遵义市政府的共同策划支持下,为纪念伟大长征精神,遵义开展了以女红军长征文化为背景的女红军之路马拉松,并于2018年3月8日在土城开展第一届中国女红军之路马拉松赛事,赛事规模1000人。

  2019年3月8日,在遵义会议会址前举办第二届中国女红军之路马拉松赛事,赛事规模达5000人。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仅得到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的追捧宣传,更是得到了央级媒体的现场报道宣传。第三届中国女红军之路马拉松赛事2020年因疫情延期。

  在历经两次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后,2023年该赛事全面升级成为遵义市自主IP体育赛事。

  遵义半程马拉松是国内为数不多以红色文化为背景打造的红色品牌赛事,通过体育赛事赋能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助推文旅体教深度融合的全面发展。作为宣传遵义文化旅游以及拉动后疫情的城市市场经济的点火剂,遵义通过举办本次万人级的马拉松赛事,不仅做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更加促进体育带动全民消费的经济发展。

  以赛事为契机 加快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对一个城市而言,能筹备举办半程马拉松赛,就已经证明了拥有组织各类大赛的基础。

  本次比赛从细节入手,全面优化赛事服务,不断提升赛事品质,比赛期间,组委会通过网络资讯、电话客服咨询、大学生志愿者招募为选手答疑解惑,赛道沿途5个镇街、15个社区的居民组成赛道加油站,成为红城亮点。呐喊声、掌鸣声、欢呼声笼罩整个赛事氛围,饱含着红城遵义人民的热情。同时,安全是赛事的根本,为了保证每一位选手都能安全完赛,赛事共设置了1个医疗中心、1个医疗分中心、7个医疗点,配备76名专业救护人员,12台急救车,35台AED,赛道就近3家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全方位保障选手的安全。赛前通过多场沉浸式教学,联合专业医疗机构,针对安全跑马进行专题研讨,对注意事项,进行广泛宣传。利用5G、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赛事医疗指挥系统和智能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和处突能力。

  除此以外,从干净、宽阔、整洁的街道到上至80岁老人、下至10多岁孩子的全民参与,都充分展示了红城儿女对半程马拉松这一赛事的积极支持。

  遵义半程马拉松自2018年举办以来,赛事档次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已经成为传递体育精神、展示遵义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体育强市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全力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完成公共体育场馆32个、生态体育公园16个、体育旅游基地(示范点)17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2平方米。当前,遵义市正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消费试点为契机,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加快城市绿道、健身步道、骑行道、百姓室外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将努力打造品牌赛事之城、经济赛事之城,升级遵义旅游城市多样化发展,改善遵义客源消费基础,多维度展现遵义城市形象,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体育赛事与旅游休闲、全民健身、产业发展相融合。(天眼新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