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监测重新“热”起来 上海拓展新思路

    如今,“体质监测”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也出现了尴尬:有的设施器材逐渐老化,尚未凸显专业性;有的数据解读不权威,市民认可度不高。久而久之,导致门庭冷落。
    如何才能让体质监测在市民中“热”起来?上海改变了思路:“体医结合”,科学健身,在充分发挥体测站的作用上,尝试把监测点放进医院,通过免费体质检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相结合,提高居民的体质。


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体质状况不均衡,尤其是台阶指数、肺活量、握力评分较低。需适度锻炼,建议采用提高柔韧性、有氧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案。”“个人心电图像有3个‘波纹’,心理压力比较大……”这是一位居民体测后的得到的“运动处方”。
    走进康健社区卫生中心的体质测试中心,除了握力、血压、肺活量等常规测试设备外,还有不少“新式武器”:如血管功能测试仪、身体成分测试仪、心脏压力测试仪、营养状况自评仪等等。身体成分仪可以判断出隐形肥胖;心电解读压力分析仪则能根据心电图判断出测试者的心理压力。徐汇区体育局和区卫生局共建的“体医结合”项目,有18项检测设备,总投资达230万元。“如何从查病看病,到通过提高体质从而达到不发病,体质测试中心要做的便是让健康提前一步。”
    在现场,58岁陈老伯检测结果上肢力量不足,报告建议增强上肢锻炼。那么,哪一种适合他呢?社区医生建议用太极揉力器,指定每周3-4次、每次6-8组的锻炼计划。还建议多做有氧运动。随后,把检测报告归到个人健康档案中,让他的家庭医生也了解情况。


整合体检和体测


    事实上,要让人们主动、持续的运动起来,关键在于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是最大的科学性。只有科学有效的健身了,得到好处后,人们才会愿意继续参与。” 徐汇区体育局局长李明毅认为。
    徐汇区体育局放开思路,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了解到重组的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寻找特色时,便主动把一台价值800万的设备“让给”了他们,把体检和体测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了医院运作,社区来组织和投入,体育部门硬件保障的模式,体质监测的权威性,成效很快显现。
    检测的社区居民,由受过培训的社区医生,开出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同时,还为社区卫生中心的慢性病患者建立档案,对适合体锻治疗的就诊病人,由社区卫生中心转介、预约,市体科所相关人员和社体指导员进行体锻指导,并做长期跟踪调查。


运动干预的成效


    在“全民健身日”,嘉定区市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团体测试,接待了来自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团体预约的100多名体质测试者。
    作为全国六个试点单位之一的市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硬件配置和软件服务有了极大提升,本次参与者除基础体质测试外,还有体质运动干预计划项目,即:在形态、素质、机能等测试基础上进行形态附加等内容。
    防未病已成为医学范畴的重要内容,疾病控制、亚健康改善和体质健康促进也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内在要求。将体质监测与运动干预结合,形成合力,是体育与卫生部门在健康促进工程中的创新成效。
    上海一年多的探索经验是:变以往“单赢”为“双赢”思路,让市民了解自身机能,产生锻炼动力,最终促进身体健康,从而把科学健身理念影响、惠及更多的百姓。(平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