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代表热议青少年身体素质成软肋

    近视眼的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军训晕倒一大片,学生体质连年下降……不出意外,学生体质成为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块短板不能再短下去了”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现状: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

    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鸿江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其中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肥胖、豆芽菜型孩子和近视孩子的数量急剧增长。以北京为例,去年北京高中生的体检合格率仅为一成。北京一所大学学生军训,3500人的学生规模,累计看病人次达到6000余次,军训前几天不少学生晕倒,军训变成“警”训。
    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作为一校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李有毅深有体会:“别说军训,就是我们学校每年40分钟的开学典礼,都有学生站着站着就晕倒了。”李有毅对学生健康深感担忧:“学校有1000名学生住宿,他们早上有时候起不来,学校就想能不能让他们晨练,可坚持一个月就不得不停止了。家长联名写信说‘你们太摧残孩子啦’。还有家长建议‘能不能把锻炼改在放学之后?’”
    同样夭折的不仅是晨练,“原来学校初一有军训,后来也停了,太多家长拿来了从医院开出来的请假条”。
    青岛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齐光辉则表示,近年来的“征兵难”其实是体质下降的明显反映,每年征兵时,因体质不合格的淘汰率在逐年增加,医院的近视手术则异常火爆。

寻因:未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型

    青岛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委员们认为,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片面追求文化分数的“素质教育”,忽视了“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二是学校对体育锻炼缺乏应有的重视,被“挤压”现象突出,所谓的担心“安全”,家长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投入包括体育设施投入在增加,体育的空间却在被持续挤压。三是“电脑”占领了许多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在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二中校长孙先亮看来,青少年体质健康连年下降,从表面看来是学生缺少锻炼造成的,但是从根本上是由于教育没有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学生深陷繁重的课业负担等原因引起的。孙先亮说,这是一种连锁反应: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正常的睡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兴趣发展的时间就不可能保障,长此以往,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还有学生的心理。

求解:“三位一体”合力破题

    青岛市政协委员齐光辉认为,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事情,而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应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靠这股合力来倡导和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
    吉林省政协委员赵志军建议,“教育部门应该督促各学校开足并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全面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和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并实行公示和问责制度,作为检验学校成果的重要手段和改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同时,体育部门要大力开辟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体育健身场所,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为青少年健身提供便利条件。”赵志军建议,各体育院校与中小学结成体育健身指导姊妹校,定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吉林省人大代表、省实验中学校长潘永兴表示,要解决青少年运动不足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建设包括体育教师培养等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制度;学校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增强趣味性,上体育课不能只是为了通过升学体育测试,还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切实感受到运动的魅力。
    北京市人大代表李鸿江则建议尽快成立北京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数据中心,对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区县定时公布结果。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每天1小时锻炼活动的检查、督导。另外,把中小学体育锻炼情况作为评价考核校长任职的重要尺度。

(张旭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