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连续三度领跑国民体质监测背后的那些事
日前,上海市体育局发布《2014年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及《201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两项公报显示:上海市民体质第三次领跑全国,继2005年、2010年两次“夺冠”后,再度蝉联国民体质“大金牌”。这块体质“金牌”是如何炼成的?既得益于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医疗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体育惠民工程”的建设完善,也得益于全市健身环境的形成、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
全民健身氛围形成
本次上海与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同时公布的上海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是上海市体育局首次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依托专业力量对专项进行客观评估。
两项调查综合分析,体育锻炼人数的增加和市民体质水平的整体提高,有着强烈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几个数字很亮眼:上海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7.91,高于100.54的全国平均水平。体质达标率95.8%创最高水平;体质优秀率有所增加,市民体质持续保持良好水平。老年人和幼儿的数据指标尤其喜人,老年人体质达标率领先全国10个百分点,优势明显。上海市体科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认为:“上海老年人仍是锻炼的主力军,而3到6岁学龄前儿童进步明显,幼儿更多地参与体育活动,没有出现肥胖问题。”
调查中,“健步走”仍是市民锻炼首选。20岁以上人群中,68.1%的锻炼者最爱“健步走”。这 “一枝独秀”的背后,有着上海持续投入、锲而不舍建设体育场所、健身步道的功劳,满足了众多市民的健身需求。调查同时发现,百姓对建设社区健身活动中心期望很高,为65.5%,反映出对体育锻炼多样化需求,是未来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改造和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这表明上海的抽样数据是实打实的,是多年来引导支持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回报。第一届市民运动会以来,连续三年的市民体育大联赛,各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让全民健身渐渐在全社会“扎根”深入。打造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体育惠民”、科学指导等,已成为看得见、有成效的行动,全民健身氛围已经形成。
“富贵病”亮起红灯
超重、肥胖和肌肉力量下降已成为各年龄段的普遍问题。特别是上海男性,超重率、肥胖率继续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30-39岁的男性体重增速明显,亮起了红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郊区农村人群体重超重、肥胖人群大幅度增加,表明吃动不平衡并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人群、伏案工作人群,男性“富贵病”前兆令人担忧。
运动专家指出,膳食总能量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等,是引发体重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中青年人,更应该管住嘴、迈开腿,对抗肥胖还需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肌肉力量不足是又一“短板”。握力是上海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一项,平均为2.85分,低于3分及格线水平,拖了后腿。监测显示,专门的力量训练在市民日常锻炼手段中仅占4.6%,在锻炼项目参与度排序中列于十名之外,呈现明显的肌肉力量训练不足特征。
肌肉力量训练不该被忽视。刘欣认为,肌肉力量是体质强弱的核心要素,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予以加强将难以维持良好的体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对抗型项目在百姓中的受欢迎程度较低。
体育消费未来更好
事实上,对于体育产业发展而言,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是产业基础,“经常参与体锻人口是体育产业的消费力。而青少年锻炼的情况则与未来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数据来看,上海体育产业的基础很好,支撑条件已经具备。”上海体育学院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黄海燕认为:“体育产业是经济转型中的一大焦点,这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增加关于体育产业类的内容,这也将对上海‘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据了解,上海市体育局将重点针对当前的薄弱环节,破解难题、补足“短板”,做好政府决策,引导百姓科学健身。
(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