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体育运动学校——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既是温州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又是温州体育事业改革创新的一个新思路。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使温州体校实现了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973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合力指导温州体校发展。学校对外挂两块牌子: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温州市九山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一套领导班子管理。学校列入温州市教育发展规划,教学经费纳入温州市教育行政经费,教学、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直接指导监督。文化教师的招聘、选派、培训、考核、职称评定、评先等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体校师资、教学设备由教育局统一调配。体校文化教师实施绩效工资,体校教练、行政人员待遇参照文化教师工资待遇执行,不低于温州市公务员平均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根据体校上报需求,每年由市教育局统一招录或调配优秀文化教师充实到体校文化教师队伍中。同时重视教师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培养严格按照《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执行,参加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比赛竞赛、评先评职等。并制定了“十二五”教师专业学科培训和年度计划等规划指导。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健全了教研组长例会和《关于规范公开课开课、听评课制度的规定》等各类制度。按时开展集中备课、举办公开课、召开教科研大会等教研活动。并和同级普通中小学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在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上,学校实施文化准入制。学生在入校前统一进行文化水平测试,由体校教师根据课程基本要求出卷、阅卷,并提出建议录取分,提高运动员文化准入门槛,择优录取。
同时,合理设置课程。制定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小学至初中阶段,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定教材实施,学生周一到周五上午上课,下午和周六全天训练。中专阶段,对学生适时分流,分别实施不同的教育培养内容,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形成了“中一、中二采用普高教材教学,中三采用《走进高职》教材进行复习,同时加入体育中专基础理论课程和体育技术课程”的中专课程体系。
并积极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列入市教育局考核范畴。对外训、比赛回校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实行教练员进教室听课制度和教练员担任副班主任制度,共同管理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为实现体校可持续发展,学校还与温州心桥幼儿教育发展集团合作创办温州体校心桥体操俱乐部。并充分利用教育优质资源,与省、市重点中学开展合作办学,开拓“体教结合”新渠道。(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