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体育一——回龙观业余足球联赛开战
每到周末,家住北京劲松地区的张晓波比工作日起的还要早一些,坚持踢足球的他最近迷上了回龙观的业余联赛,“了解了解情况,明年也想上去踢一踢。”张晓波说。在业余足球爱好者心目中,参加“回超”的心情,大概就跟梅西去踢世界杯一样。
回超——北京回龙观社区业主自发组织的业余足球联赛,与这个京郊的移民之城一道,如野草般生长。
回龙观社区的足球史是从业主们在路边踢野球的日子开始的,“周边还是未开发的荒草地和田地,晚上都能听见青蛙叫……”这种野球从1999年一直踢到了2002年底,回龙观社区的业主们开始自发组织起回龙观第一支足球队——野猪林足球队。球队一开始就以一个较为专业的姿态亮相:统一设计队服、队旗、队徽,制定队规,大赛前安排专门的集训等等,也正是这些细节慢慢“传染”给了后面的其他球队。
随着社区内球队的不断增多,组织联赛的想法也应运而生,“这么多球队,相互约球、协调时间和场地很麻烦,不如统一组织弄个联赛。”2004年第一届业主杯比赛应运而生,当时的球队有9支,比赛只进行了一个月,这个看似不美好的开端却将踢野球的业主们捏合到了一起。
2005年的第二届,回超有了11支球队。在联赛的运作上,业主们也开始表现出中产阶层趣味中追求精致化的一面。他们大刀阔斧的行动,让回超在规范性上有了质的飞跃。在那段与激情相伴的日子里,组织者们往往都是晚上8点多下班回到家,匆匆吃完饭就去开会,各项决议的形成往往少不了激烈的争吵甚至拍桌子,开会开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家睡一觉,第二天早上6点又要出门上班。
那年“回超”开幕后,被媒体冠以“国内首次社区足球联赛”。这样响当当的名号背后是业主们对于踢球的无限热爱和渴望,当然还有辛劳。
回超的发展渐成规模,但也曾一度面临生存尴尬,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而这一回,从媒体到政府、从场地提供者到体彩公益金,都给予了草根足球最大的支持。
2012年第九届“昌平体彩杯”回龙观地区足球超级联赛的开幕式上,“小回超”(由约60名U6、U9的小队员组成)的表演赛让人眼前一亮,而比赛场地上也首次唱响了联赛主题曲——“生命没有什么不可以,准备好一起努力,创造明天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