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巡礼——上海黄浦区

        上海市杨浦区自2011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试点单位以来,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针,积极贯彻落实市、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凸显“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方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主体多元化、体育生活化、健身科学化、资源信息化、服务便民化,各项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扎实推进。


聚焦体育民生  让创建目标成为引领全民参与的美好愿景
 

        杨浦区在创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体育惠民”的工作理念,形成了部门联手创建、各方共同推进的“大体育”、“大群体”、“大文化”氛围,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保障全民健身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功能开发提升,为改善公共体育“生态环境”,引领市民参与科学健身,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搭建了一个个实事平台。
        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站实现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又重点推进居委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小组的建设工作,使科学健身指导直达最基层。积极探索体卫结合,在每个体质监测站完成1200-2000人监测指标的同时,与上海体育学院、区卫生部门合作,加强体质干预,实施科学健身指导,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开设“健康教室——健身讲堂”,为居民传授科学健身理念与方法,吸引和指导市民了解健身知识,热爱健身运动,参加健身活动。
        杨浦区目前已建成了468个健身苑点、20个公共运动场、27条市(区)级健身步道。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健身设施,满足不同需求,今年区政府又将社区“百姓健身房”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实事工程,并实现12个社区全覆盖。同时,加快建设健身步道,将健身路建在公园内、绿化旁,并在健康路的两旁配上运动达标标识和健康生活温馨小贴士,强化了居民“日行一万步,健康一辈子”的理念。


彰显文化内涵  让创建过程成为带动市民投入的强大引擎


        杨浦区在创建过程中,将营造全民健身宣传氛围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窗口加以传播。在预设创建目标,发挥目标引领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强化创建过程,充分挖掘创建内涵,不断拓展创建经纬,努力丰富创新载体,把增强全民健身文化含量与文化元素作为追求创建工作品质、内核、分量加以彰显,并以此为引擎,带动市民认同、投入、追求与互动。
        首先,在渲染创建气氛上做文章,利用区域媒体,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口号的征集活动,加大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区域居民知晓创建工作,关注创建活动,参与创建行动,投身创建过程;其次,发动区文联所在群文协会与体育俱乐部爱好者联手,共同创编《全民健身之歌》,在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健身团队,以及居民中广为传唱,扩大创建影响;再次,以一日生活环节为纽带,编排了一套《市民一日生活健身韵律操》,将在全区街镇、居委,机关、单位中普及传授;还将自编自导自拍一部以动员市民参与健身的一分钟公益广告片《生命无止境 运动无极限》,鼓动市民投入健身,反映百姓创建热情。这“四个一”行动,既反映了体育活动的自身需求,又发挥了文化宣传的独特优势,将体育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此外,还将文化资源配送成果嫁接到全民健身创建工作之中,利用已形成的配送管理模式、整合市、区、高校、专家等各类有效体育资源,将全民健身所需的物品器材、精神食粮(包括专家讲座、理念传授、方法疏导、团队辅导培训、指导员带教、教辅资料等)以及项目运作支撑等各类资源,在充分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接供求双方需求,建库、推介、整合、配置成内容丰富、品种齐备、具备大众化、个性化、功能化选择的“体育超市”,为各体育俱乐部和居委会提供有效服务。


注入精神力量  让创建活动成为激励士气的不竭动力


        杨浦区在创建活动中,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和功能,让全民健身活动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载体和实践阵地。
        发扬体育人特有的精气神和杨浦区委倡导的“四敢精神”,敢于突破瓶颈,首创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对社会开放模式,通过购买保险、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管理、以奖代补等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中“安全、管理、物耗”等难题,全区93所中小学和12所高校全面向社会开放,坚持七年,受益群众达到500万人次。今年以创建工作为契机,与移动公司合作,开发区体育场地智能信息系统,将实现区域内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以及经营性体育场馆开放“一卡通”,将信息查询拓展为场馆预定、活动发布、健身地出勤门卡、市民运动人数统计、科学健身干预、数据分析等综合性、多元化功能服务,使市民真正感受“体育惠民,智慧体育”的魅力。
        此外,在全市首推“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理念,以殷行社区工三(2)居委为基地,积极探索“体育生活化”基地建设,并分别为20个特色试点单位配送了价值5000元的健身器材,将体育锻炼场地从有型场馆开发延伸至楼宇家庭。近期,还将基地范畴从社区拓展至校区、园区,试点基地数达到26个,营造了全民健身,人人参与,户户践行的浓郁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