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育生活:“马拉松”的“精神食粮”
在北京跑步圈里,有一位传奇般的人物,那就是刘宝江。1960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刘宝江,从十几岁时就喜欢上了长跑这项运动。初衷是改善体弱多病的身体素质,后来成了一名普通的机修工人,一干就是几十年。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就是投入这漫长的长跑训练。以他的勤奋和天赋,从跑步健身到参与竞技比赛,成绩不断的提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口号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基本基调。“听老辈人说,那时无论学生、工人、干部还是群众,一天两操是统一要求,目的就是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大众健康,以此更好地投入生产、投入工作。”刘宝江回忆说。
受父辈人的影响,刘宝江从小就喜欢体育,尤其是中长跑。“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长跑比赛都是冠军,初中参加区运会,3000米10分钟出点头,到了高中,10000米35分钟以内。”刘宝江说。很多60、70年代出生的人仍然有着在学校或者公共体育场上,每天一早跟随口哨和领跑的节奏列队长跑,甚至和军队拉练一样喊口号的集体记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样的口号经常听到,已经成为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
1986年,刘宝江以一个业余跑步爱好者的身份和实力参加了自己第一个北京马拉松就取得了2小时30分的成绩。1987年参加了“北京春节环城跑”25公里组别的比赛,最终名列第四名。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的。“能有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自己的刻苦训练,对中长跑和马拉松的执着。另一方面,就是‘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的影响,它更似一种‘精神食粮’。”刘宝江回忆说。
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刘宝江说,体育是一种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工作之余大家都选择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进行活动。在“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口号的感召下,大家不管参加什么比赛,都非常认真,都想要好的成绩。那个年代的体育比赛不像现在这么多。有一项比赛,大家都非常重视,非常珍惜每一次参加的机会。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不仅大众体育开展得条件越来越好,有条件的厂矿、生产队、学校也开始开展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载体,体育口号在特定时期一直在发挥特定作用,不仅调动个体的情绪,甚至还能影响国家和民族体育事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