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育生活:家乡健身环境的巨大变化

  “听人说新中国成立前我的家乡是个‘大雨大灾,无雨旱灾’‘水旱蝗汤,苦甲四方’的地方,人们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我想那时候乡亲们即使想要运动也顾不上,首先解决的是吃饱。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给家乡人带来了很大动力,一股运动风刮遍各地。”周建道说。
    周建道口中的家乡是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土陂乡张庄行政村三里庄,在那贫苦的年代,乡亲们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自己动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锲而不舍,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起了公社、大队、小队的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场所和基础的体育设施。
    周建道说他上小学那会儿,教室里、学校操场上贴有“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早操、课间操、体育课,体育老师都要带他们喊标语口号。“当年,我们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农具石碾、辊、磙、耙,修整运动场地,用捡蝉蜕、牙膏皮、鸡肫、废品等换来的钱,添置了足球、篮球、铅球、木马、双杠等器材,虽然人们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晒得乌黑黝亮,但一想到增强体质,建设强大国家、美好未来,就重新充满了力量。”
    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周建道家乡人的体质增强了,寿命延长了,村前村后,60、70岁的老人逐渐多了起来,大家发展体育的积极性更高了。周建道说:“村里的能人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办起了运动服装厂、羽毛球厂、运动器材装配厂等。尝了甜头的乡亲们,有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兴趣投入到体育运动事业。”
    周建道的家乡,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运动场更新了器材,铺上了塑胶,变得更大了,更宽了,体育器材更多了,更新潮,更科学了,人气更旺了。除传统的运动项目外,以前,只有在画报、电影、新闻纪录片上才能见的击剑、跆拳道、滑冰、马术、攀岩、广场舞等新运动项目,也受到人们的青睐。“只要是好的运动项目,大家都喜欢,都参与。不光运动装备越来越好,人们的运动意识也得到了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的普及推广和提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