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体育生活:从小病号到体育课代表

  大家知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主席早在1952年6月10日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而挥笔写下的。那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之时,毛主席就指明了新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深刻地揭示出了体育运动和增强体质的内在联系,明确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奠基之旅,直至现在实施的全民健身战略,都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推进的结果。而对于我这个体育运动爱好者来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对我国的体育事业,而且对我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我们那一代人。记得那时国庆游行的体育方阵前,必定会扛着大大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横幅;即便是每年的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活动,渡江的泳队中也会推着浮在水上的巨幅标语。
    我小的时候体质很弱,上世纪60年代刚刚上小学时,时常请病假。后来在“增强体质”的号召下,有意识地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身体也逐渐地结实起来,原来一直困扰我的哮喘病也慢慢离我而去。不仅如此,我还因为喜欢运动,活动起来身体动作还算协调,再加上有点号召力,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小学的时候,我特迷乒乓球,尤其是日本名古屋世乒赛之后,中国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刮起了震惊世界的“乒乓外交”旋风,乒乓球之热随即席卷全国,我们每个男孩子似乎都怀揣着一个乒乓梦。最开始是在家门口走廊的地板上打(我们很多活动都在那里进行,什么踢毽儿、跳皮筋、跳绳、“斗鸡”、打板羽球、打牌、下棋,简直就是大众娱乐厅),中间用两块砖架一个笤帚就算网了,边界就用粉笔划了。有时候设备稍微齐全些,也就是支上铺板当球桌来打。尽管条件简陋,但小伙伴们玩得十分开心,经常需要排队轮流参战,汗流浃背、兴致高昂地不知疲倦,直到家长们喊着回家吃饭……
    正儿八经地开始打乒乓球,还是在上海的河南中路小学。那时候学校要组织校乒乓队,经过测试,体育老师从我们班选了四个队员。也许因为我有在家打“地板乒乓球”的基础,我也荣幸地名列其中。球队活动就是放学以后可以打乒乓球,而非球队的同学就只有看的份儿了。那时候我们只有两张乒乓球桌,其中有一张的桌角都已经磨圆了。平时因为没有“安身之地”,乒乓球桌训练的时候才在较宽敞的大厅里支上。但这还是不足以满足校队10来个小伙伴的训练要求,所以乒乓球队还常常要去校外的乒乓球房训练。那地方离学校可是不近,单程也要走五、六站路,每次来回都是步行,再加上训练,大家一点也不觉得累。
    即便是这样,我们仍不能释放自己足够的乒乓能量。咋整?那时候也没有人号召节假日学校体育场所要对学生开放,没有人替我们想办法怎么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但精力旺盛的我们自然不甘寂寞,自寻出路,节假日几个小伙伴腰里掖着乒乓球拍到处游荡,寻觅可以打乒乓球的地方。那时候,同伴们家长的单位,只要是离得近的,我们都不放过去“骚扰”的机会。
    小学时期能代表学校乒乓队参加活动、与别的学校队伍交流比赛,是我那个时期较为“辉煌”的体育经历。此外,能在全校广播体操活动时领操,并率领校队参加地区的广播体操会操表演,也是让我心里美滋滋的事情。
    到了中学时期,人也开始长个儿了,我又迷上篮球了,班里几个好动的同学整天成帮结伙地去学校篮球场占场地打球。那时候学业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紧,放了学了,你就到篮球场找我们吧,准在。有时候,课间操那一点点时间,也会抓紧分分秒秒地打上一会儿。下节课常常是踩着铃声进教室,我们个个大汗淋漓,惹得任课老师和一些爱清洁的女生侧目。
    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号召,使得我的身体状况有了大的改变,由一个经常请病假的小病号,到一个热爱锻炼的体育课代表,并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是我的最大收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