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郝建光:20余载速滑“躬耕人”
学生眼中的郝建光,除了上课时间,不是在浇冰场就是在磨冰刀,或是养护速滑训练平台。用“躬耕人”比喻郝建光再合适不过了。“我只是基层普通教练中的一员,还有更多的基层教练默默无闻。虽然做基层教练很苦,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做这些工作,我也希望呼伦贝尔的速滑、内蒙古的速滑、中国的速滑会达到更高的水平。”
郝建光与速滑的缘分始于1986年,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他在体育课上被选入校速滑队。“老师给了我一双冰刀鞋,当时觉得很骄傲。”郝建光说。郝建光毕业后成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利用体育课和业余时间带学生学习滑冰。“在体校练了几年,从来没关心过冰面是怎么做的,又是如何维护的。第一次浇冰场,一个周长不足100米的操场浇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浇得坑坑洼洼,冰场不能用,又影响了学生开展课余活动。”郝建光回忆道,“最初就是想教孩子们滑冰,没想过为专业队输送苗子。”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冬运中心成立,校队也能直接参加自治区的比赛,“参加高水平赛事的机会多了,我们基层教练的观念转变了,认识也提高了,有了新的目标和追求。”
现在郝建光每年冬天都要浇冰场,当了二十几年的教练,现在浇一块冰场对于他而言轻车熟路,但确实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特别是刚入冬初次浇冰的时候非常熬人,一浇一宿,一小时一换人,人歇水不歇。寒冷的天气里在水里一站就是一小时,没干过真不知道有多苦。每次过完年第一次训练时,冰面上积了厚厚一层雪,特别难清理。”冬日里,天还未亮,郝建光就要来到学校清理冰面,天气好时时间短一些,如果前一天晚上有降雪,工作量会急剧增加,“有时候积雪有20多厘米,6个人要扫3个小时。”
基层教练的辛苦难以用言语形容,但郝建光一直坚守。“我希望自己培养输送的队员能走得更远,而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基础工作做好。”郝建光希望能慧眼识珠找出更多的可造之材,也为基层的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两年已经初见成效了。”郝建光说。
郝建光所在的胜利街小学是一所有着60多年速滑教育传统的学校,得知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消息后,郝建光与校长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让学校所有的孩子都练习速滑。“我们把其中优秀的孩子选拔出来,其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练习。这样以后毕业的孩子,不一定每个人都滑得很专业,但都会滑冰。”
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时,郝建光也肩负着校队的专业训练。学校只有他和助教两个人带速滑队,所以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每个大队员带5、6个小队员。郝建光说,一次过安检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做速滑训练平台的想法。“刚开始是用筷子硬纸壳等材料做了个模型,然后拿着模型去和校长说了想法,校长非常支持,直接拨款让我去筹备。中间遇到了许多困难,毕竟我不是专业出身,比如说皮带并不是按照我预想的那样滚,而是会动来动去的。后来我们重新利用一些边角废料,把皮带卡在槽里转,还通过变频器实现变速,可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不同速度的练习。”(转自6月6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