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目标全实现 南京市体育惠民获得感显著

  在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过程中,南京市举全市之力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落细、落实,经过两年的努力,创建目标全部实现,部分核心指标超出预期;广大市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满意度、体育惠民的获得感显著提高。

规划引领

  2012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南京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体育名城、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的活力之城”的总体目标及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增强城市体育国际影响力、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等核心指标;2019年出台了全省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以及足球场地建设子规划,制定了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5年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健全和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体系,形成‘五级八类’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提供强有力的规划引领。

以赛为媒

  作为青奥会举办地,南京市充分利用“奥运城市”品牌效应,保持与国际奥委会及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的密切联系,争取到一批优质赛事资源,成功举办了世界轮滑运动会、排球国家联赛、羽毛球世锦赛、篮球世界杯、田径巡回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体育影响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体育消费,激发了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根据英国著名体育信息机构SPORTCAL发布的2018年度、2019年度全球体育城市影响力排名榜,南京分列第10位、第11位,国内城市中仅次于北京。

协同创新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支出达9631.4万元,占体育事业年度总经费的15.1%;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与管理的体育设施数量3404个,占比18.05%;参与举办全民健身活动近2500项次,占比78.4%;出台《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推进方案》及考核奖励办法,力争今年底建成156片社会足球场地;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办赛资金补贴和绩效评估制度,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南京马拉松等高水平大赛,做大南京办大赛的“蛋糕”,实现“办好赛事,宣传城市,拉动消费,发展产业,惠及市民”的综合效应;及时制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以及应对疫情援企纾困的政策,有力促进体育产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点、消费升级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20.04亿元、占GDP比重1.88%,2019年将超过80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在体育产业投入中占比81%。
  南京市主动担当,服务大局,勇于创新。2015年市及各行政区均成为首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率先实现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覆盖;2018年溧水区被确定为“民革中央康养产业实践基地”,打造“健康中国”溧水样本,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南京市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江苏省体育局和南京地方企业共建滑板和单板滑雪国家训练基地及国家集训队,按照“东(冬)统筹、两板融合”的管理模式,探索“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项目、“跨界跨项跨季”选育人才的新路子。南京市体育局及局系统内两名同志被推荐为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转自8月25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