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山西篇

    山西近年来将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以“山西大运体育走廊”建设为牵引,全面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底,国家和省两级共投入引导资金3.4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7084个,覆盖全省行政村的96%,匹配全民健身路径10383条、乒乓球台10004张、篮球架18204副,实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43平方米,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健身设施缺乏的局面,为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扎实推进 全面抓好落实

    2003年,山西省大运高速公路建成后,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大运高速“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旅游走廊”的要求,山西省百镇千村大运体育走廊工程正式立项并开工建设。总投资2140万元,在农村建设了篮球场650个、全民健身路径32条,惠及8市32县116乡镇200万农民群众。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山西省积极整合资金,在条件相对较好的行政村建设标准的“一场两台”(一个篮球场,两副乒乓球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92个。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省体育局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对本省“两区”的15265个行政村,每村省财政支持5000元场地建设补助资金,省体育局以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5000元健身器材,2010年底全部完工。

    2010年,以山西省委实施第二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自筹资金1419万元,主动而为,扶持2838个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体育文化“阵地”。

    2011年,省政府提出两年内实现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其中包括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当年建成了423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12年,全省还剩1116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在今年全力做好收尾工作,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的目标。

    强化责任 做实政府工程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纳入政府考评体系的指标内容。特别是“十二五”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公共事业新“五个全覆盖”工程的意见》,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实施全面推进,各级政府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围、纳入扶贫攻坚计划,并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为确保完成建设任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目标明确提出,各市、县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监督实施。省长亲自同各市市长签订“目标责任书”。省、市、县逐级明确全民健身工程的责任和义务,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实施工程的决策部署、领导责任、组织责任和保障责任,落实到市、县、乡、村四级主要领导身上,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明晰。提升了各级部门实施工程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山西省建立了统计、督导、验收、考核、存档等制度。首先,要求各市每季度统计汇报建设进度。其次,省、市体育部门组成工作组,定期和不定期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现场,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和指导。第三,省体育局协调有关部门专家组织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第四,省体育局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成情况,列入对各市体育工作年度考核当中;省委、省政府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和精神文明创建考核指标。最后,省体育局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档案管理。

    抢抓机遇 紧跟发展思路

    抓住山西建设大运高速沿线“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旅游走廊”的机遇,以“大运体育走廊”为载体,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引起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发改委的关注,成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的一个创举。

    结合“两区”开发,推动政府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在2006年山西“两会”期间,苏亚君局长向省领导作体育工作报告,结合山西扶贫开发计划,亲自到有关部门“跑项目”,实现了山西省财政对农村体育经费“零投入”的历史性突破。

    借助省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因势利导,主动而为,扩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范围。

    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入“全覆盖”目标。我省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新时期服务“三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升到新的建设标准。

    张旭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