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惠民 永不落幕

龙头点睛、陆上划船器、背包鞋帽等徒步装备,以及足球文创产品、高端滑板、棒球投球打击体验区……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组织开展的“城市体育性格”专题新闻发布会暨推广活动现场,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中山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城市体育性格”,纷纷表示将通过“体育+”,放大全运会赛事经济带动效应,继续延展体育产业链条,打造“永不落幕的全运会”,惠及万千群众。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发布会上的一句地道俗语,道出了“龙舟之乡”的精气神。作为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佛山的龙舟运动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每年超千场赛事覆盖全年,从593岁“盐步老龙”的起龙仪式到儿童单人龙舟赛,全民参与热度不减。更亮眼的是“龙舟+”融合尽显成效,龙舟宴、文创产品、非遗体验串起文旅消费链,“请到佛山飙龙船”话题全网传播量破40亿。十五运会上广东龙舟队包揽6金的战绩,更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竞技硬实力。

三江穿城而过的韶关,凭借优良生态扛起“赛艇之城”大旗。“山水共生”是韶关开展赛艇的独特优势,在北江流域的“黄金水道”不仅建成了智能船库等专业设施,更培育出亚运冠军邱秀萍等顶尖选手。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育体系,韶关形成“大众参与―人才选拔―专业提升”的良性循环,再加上“体育+生态康养”的新业态布局,让赛艇运动既成为竞技名片,也成为市民游客的休闲新选择。在活动现场的赛艇测功仪体验区,大家直观感受到了“水上飞驰”的乐趣。

“天然氧吧”河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徒步之城”的核心竞争力。森林覆盖率达73%的万绿湖周边,已建成万绿湖亲水步道、桂山森林登山步道等特色线路,“穿越万绿湖”等活动每年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在这里徒步门槛低、受众广,1.5小时车程就能对接大湾区短途游需求。年底前即将举办的霍山徒步等十余项活动,更是将让“步步见景”的健康生活方式持续升温。

有着152年足球底蕴的梅州,“足球之乡”的名片愈发鲜亮。“村超”“县超”全年不断,每年超5000场体育赛事点燃全民参与热情,3.0平方米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借助十五运会承办契机,梅州深化“双青”工程,已向国家输送57名青训苗子。中超主场“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的效应,更是让体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足球不仅是文化基因,更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以滑板为潮的惠州,正书写“速度与激情”的城市故事。作为全球高端滑板40%市场份额的制造基地,惠州不仅走出了郑好好等奥运选手,更建成一批便民滑板场,培育出2万余名滑板爱好者。十五运会上斩获3金1铜的佳绩,让“滑板之城”声名远扬。如今,惠州正以入选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为契机,推进60多个超200亿元的配套项目,让滑板、自行车、冲浪等新潮运动多点开花。

传承百年棒球历史的中山,用“四个一”勾勒出“棒球之城”蓝图。从“中国棒垒球之父”梁扶初播下种子,到国际一流的棒垒球中心建成;从覆盖多组别的青训体系,到“熊猫杯”成为国际性赛事,中山让棒球运动“从校园到国际”持续进阶。借助十五运会,中山升级场馆设施,完善产业链条,熊猫里商业体育休闲中心的建设,将让“赛事经济”释放更大活力。

发布会现场,从龙舟的文脉传承到赛艇的生态融合,从徒步的全民参与到足球的百年坚守,广东六城用各具特色的“体育性格”证明:全运会的价值不止于赛场,更在于以体兴城、惠及民生。(转自11月17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