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聚力共建体育公园惠民生

四川省把扎实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引领驱动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作为全省群众体育的中心工作和“一号工程”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突出规划引领,以四川特色构建体育公园四级体系。“十四五”期间,四川提出了“22215”体育公园建设战略目标。即全省规划建设各类体育公园200个以上,实现各类投资200亿元以上,打造20个市场运营管理主体,带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新增1平方米,惠及5000万人以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时,出台了《四川省“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州)、县(市、区)、中心镇和一般镇“四级”体育公园体系。聚焦行政区划片区划分后中心镇和一般镇常住人口、存量资源等情况,规划建设中心镇和一般镇体育公园,充分利用城乡“金角银边”等,建设“口袋体育公园”。推动各地将地方特色资源有机融入到了体育公园规划中,建设了一批以体育旅游、滨河临江等为主题的体育公园,逐步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体育公园体系。

坚持问题导向,以联动协同破解体育公园建设难题。一是解决用地难的问题。探索在不改变地表形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体育公园,实现复合利用。二是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推动各级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全省民生领域提标进位事项,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点向体育公园倾斜。同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革命老区补短板专项资金、加大省级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等,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对符合相关标准的项目给予一次性补助。指导各地统筹运用商业贷款、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开放性金融等多种资金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三是解决协同难的问题。每年度通过召开省级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体育公园现场会等方式,进一步建立和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注重改革创新,以模式创新提升体育公园开放水平。推动体育公园智慧化,主要体现在智慧健身器材、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个方面,通过人机交互、无感采集等,让全民健身更科学、更有趣、更高效。会同财政厅将55个体育公园作为公共体育场馆类型一并纳入了省级资金补助范围,予以开放服务补助,并纳入省政府“30件民生实事”考核范围。2022年以来,以“智享公园健身·悦动美好生活”为主题,创新打造了体育公园运动会,把新潮趣味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送到了群众身边,吸引了超过10万余人次参加。(作者系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 朱明)(转自3月25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