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体大”为球员打通升学“最后一公里”

当项旭东滑向任意球罚球点,从眉骨上流下的血模糊了他的眼睛。这是2023年全国男子冰球锦标赛半决赛天津北体大队对阵安徽队比赛的最后时刻,双方在常规时间战成3比3平,加时赛均无进球,最终进入任意球决胜阶段。前5轮过去仍是平手,从第6轮开始实行一球决胜制。天津北体大队守门员陈曦预判到对手的进攻路线,将冰球挡在了球门之外。场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人们的目光全部集中到此刻代表天津北体大队出场的项旭东身上。只见他屏息凝神,连续几次假动作骗过对方守门员,球杆在半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击打中冰球,冰球迅猛而准确地穿过门将防守,突入球门!

这场胜利对天津北体大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意义非凡——这不仅是球队历史上首次进入全国锦标赛的决赛,创造了球队的最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凭借着这场胜利,他们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此刻,北京体育大学冰上运动学院院长王春露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条发展之路能不能走得通?这个疑问终于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2018年4月,为积极响应国家“体教融合”的发展精神,贯彻落实体育总局关于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要求,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上运动学院的冰球青训队成立。学院和专家组一起从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中选出了50多名十四、五岁的队员,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在体育总局、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学院依托北体大的教师队伍为孩子们授课;在训练中,也有专业的教练、队医以及科研力量的支持。

“与全国各地的好苗子相比,我们选到的孩子起点相对落后,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训练方式,我们永远要落后于人。”王春露说,作为曾经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她首先想到是否能够在完成冰上专项训练的同时引入短道速滑的陆地训练方法。“多年来我国的短道速滑总结出了大量的先进经验,我们的队员也许暂时手上技术不行,但如果我们加强冰感、提升速度,是否可以成为我们的优势呢?”王春露向教练王晓亮透露了她的想法,王晓亮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中国冰球前辈,与瑞士、加拿大、芬兰等冰球强国的冰球协会及外国教练员多次交流后得出结论,此法可行。当2021年这支平均年龄17.5岁的年轻球队首次出现在全国锦标赛的赛场时,赛前被认为是“凑热闹”的他们在前两场比赛与以齐齐哈尔一队为班底的重庆队以及哈尔滨队均打到加时赛,这支“打不死”的“学院派”球队赢得了对手尊重和同行肯定。

几年来,学院向U系列国家集训队共输送了23名球员,多名运动员入选国家队。2021年初,备战北京冬奥会的国家女子冰球队因疫情影响无赛可打时,学院队第一时间前往天津蓟州国家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承担起陪练和教学比赛的任务。多名队员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和正赛的雪童工作……

由于学院不属于任何一个省区市,尽管几年来王春露从未停止向各方寻求帮助,但是在当前的升学政策下,队员们无法凭借运动员定级走向更高学府。一些孩子萌生退意,队员魏久乔的母亲为了让他回家,停掉了他的生活补助。王晓亮通过和家长的耐心沟通,魏久乔的母亲表示“再相信一次”。

“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一方面希望孩子出成绩,另一方面也希望孩子上大学,几年下来因为疫情影响比赛少,我们既没有成绩,也没有解决升学问题。”王春露理解家长们的质疑,她想到北京队、河北队都有了自己的球队,但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冰球运动的城市之一,天津目前还没有一支冰球队伍。经过深思熟虑,她前往当时的天津市水冰运动中心,表达了联合办队的设想并获得支持。借助天津市体育局这个平台,“天津北体大”队终于为球员们打通了上大学的“最后一公里”,为全队都申报了健将资格。

在全国锦标赛结束后,又有4名队员被征调至U20国家集训队,魏久乔就在此列。王晓亮问他是否和母亲分享了这个好消息,魏久乔回答说:“她早在电话那边笑得合不拢嘴了。”

赛场内外捷报频传,其背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发关注。中国冰上运动学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破解了体教融合如何与专业竞技衔接的难题。中国冰上运动学院书记王鹏表示:“这是意义非凡的一战,虽然一路坎坷,但学院从未放弃,不懈坚持和探索,终于为青训到大学的贯通化培养闯出了新路径,也为队员们今后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对于未来,王春露有了更多信心,也有了更多选择。“我们既可以延续这种模式,也可以和更多城市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冰球后备人才。如果未来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也将有机会打通自己的升学通道。”(转自11月23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