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更高水平赛事供给 满足人群多元需求——赛事保障更加完善
《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提出,体育赛事活动主办方负责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全面组织,承办方应当根据体育赛事活动组织方案做好体育赛事活动各项保障工作,确保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这对防范化解体育赛事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在北京老山城市公园,一场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上演着“速度与激情”,一个个赛车手飞驰而过,一支专业的医疗保障团队也在紧盯着赛道上的选手。赛事顺利举行,离不开专业医疗保障团队的全程守护。由急诊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医护人员及志愿者组成的安全保障队伍,在沿途三处医疗保障站点及流动医疗保障车上保护着参赛者安全。
据本次医疗保障总指挥王浩然介绍,公路自行车赛属于竞速项目,本次比赛据组委会测算,下坡时最高时速达到70公里。这种速度一旦发生碰撞,会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医疗保障面临的风险更多,压力更大。赛前团队多次前往赛场,进行踩点和演练,与专业运动员、教练在现场实地勘察、交流,事先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保障方案。医疗设施配备除了可以进行简单的医疗事故处置外,还兼顾了康复拉伸按摩区域及专业运动员休息处的功能。两处AED站点不仅配备医护人员,还有一辆救护车,为避免运动员中暑,还准备了足够的冰袋、解暑药物等。
在今年的中国家庭帆船赛苏州独墅湖站中,比赛邀请了蓝天救援队负责赛事的安全保障团队,通过理论培训+沉浸式实践模拟确保能够稳准快完成救援工作。选手们在赛前已经进行了多次培训,对帆船基本操作方法和海上安全应急知识都有所掌握,让大家能安全地享受帆船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沈阳溪溪湖湿地公园开赛的沈阳锐铁铁人三项比赛中,由于赛场属于开放性质,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在夏季高温暴晒情况下,极易出现中暑、脱水、高温导致抽搐或痉挛等问题。主办方发挥数据和技术优势,根据铁人三项赛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当地的气候条件,为赛事方提供温度、湿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并针对本次比赛制定了防暑降温、极端天气等应急预案。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工作人员实时关注天气变化,与赛事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位。(转自8月17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