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让小村庄变个样”——体育总局帮扶干部系列报道之一

“放下行李,开始入户走访,每到一家,虽然不大能听懂老乡的话,但感觉大家很热情,夸党的政策好,给村里办了实事。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三祝村发展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一步一步走。”这是体育总局派驻繁峙县繁城镇三祝村驻村第一书记孙家宽2021年6月来到三祝村,在第一篇民情日记里写下的话。

“孙书记有想法、有办法,更有干劲”“两年干了三年事”“我们都信任他”……两年来,孙家宽用一件件实事让村民竖起了大拇指。他带领村民凿井灌溉,建大棚种蘑菇,推进厕所革命,绿化亮化道路,让三祝村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昔日的小村庄发生了大变化,孙家宽也获授“山西省干部驻村工作模范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蘑菇种植 集体经营性产业新突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6月初,三祝村蘑菇大棚新收的台蘑虎皮香蕈堆成了小山,放在村委会等待打包,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这是自去年11月底三祝村食用菌种植项目落地以来的第二茬收成,“种植的头两茬蘑菇销售额近20万元。现在整个销售渠道已经打通,不愁卖不出去。”孙家宽说,村委会旁边矗立的三排蘑菇大棚是村民的骄傲。

“那时候,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养羊合作社上缴的4万元以外,没有其他来源,想靠自身力量实现目标很难,要因地制宜寻找新方向。”经过深入调研和考察论证,孙家宽和村“两委”干部研究,决定与忻州君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大棚、种蘑菇。可是,“蘑菇计划”起初并不是一帆风顺,“这么大的支出到底值不值得搞?不成怎么办?”村民有质疑,选址也一波三折,一直换到第四块场地才尘埃落定。孙家宽说:“只要想干事,没有干不成的。”在镇政府联合多方帮助下,崭新的蘑菇大棚建了起来,三祝村彻底改变了没有集体经营性产业的状况。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孙家宽细细思量,决定采取“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公司技术团队+种植基地”模式,这样一来,三祝村每年都有保底的净利润21万元,还可以拿出70%利润为村民分红。“在家门口就有干活的地方,日子越过越好哩。”村民黄凤英说,种植基地吸收了30多名三祝村村民就地就业,平时领工资,年底能分红,老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个好的干部能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发挥作用。“孙书记实打实为三祝村群众办实事,让我很感动,我们公司自愿签署利润兜底协议,这既是合作也是帮扶。”君生公司负责人宫建岗说,“这个村老龄化比较严重,村民如果干不动了,就让他们做技术指挥员,去其他村子指导监督工作。”特色产业让小村庄有了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渐渐地,这一模式被广泛认可,推广到其他4个乡镇的8个村,宫建岗和孙家宽也毫无保留地把所有技术材料提供给这些前来学习的村镇,“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凿井灌溉 乡村经济结硕果

走进村民张双喜家,杏树、核桃树上果实累累,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辣椒比比皆是,洋溢着小农经济的诗情画意。“现在看着满院子的菜就高兴,自己吃不完还能出去卖,一年收入万把块钱。”张双喜笑着说。如今在三祝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都是小农经济的“样板间”,这样的生活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

“吃的水都不够,哪能浇菜呢?”村民帅栓娥回忆道,“年轻时种了两年地,一滴雨都不下,我们没办法,出去打了半辈子工。”饮水和灌溉是困扰三祝村上千年的难题,祖祖辈辈的三祝村人靠山上一股橡皮管粗的泉水吃饭,2020年4月,由体育总局资助的三祝村人畜饮水工程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畜饮水,每家都接上了水管。

2021年,孙家宽握紧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石刚的接力棒,他到任后,一方面对原有蓄水池、机井房进行安全保护、卫生整改,另一方面,针对三祝村耕地全部是旱坡地、庄稼产量低的实际,加快实施凿井农业灌溉工程项目,现在三祝村形成了“一泉两池三井”的水利灌溉格局,饮水、种菜、浇地再也不是问题,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水质干净了,水量上去了,农田有了活路,亩产翻了一番,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土豆、黄米,还有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不过,要想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产销衔接必须做好。“去年秋天,我家12000多斤西瓜滞销,可着急了,多亏孙书记帮我们联络销售渠道。”村民张如喜说。“老百姓都是散户,种的小杂粮、西红柿、白水杏、西瓜等如果卖不了就会坏。”孙家宽带着问题找答案,很快与电商平台签署服务代理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整体外包销售,“我们有专业的加工厂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除了初级农产品外,还可以深加工后销售。”电商平台三晋农夫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邓俊伟说。5000斤白水杏售出2.5万元,1.5万斤西瓜售出1.5万元。高品质的农产品,外加精致的包装,价格比原来老百姓拿到集市上卖或等待上门收购高很多,两年来,通过电商平台帮助三祝村销售农产品近50万元。

厕所革命 乡村文明大进步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在三祝村,庭院经济是美景,厕所革命也成了一道新风景。2021年,三祝村农厕普遍还是较为原始的旱厕,对照山西省出台的农厕标准,全都不达标。看着村民院中连围墙都没有的厕所,老年人上厕所也不方便,孙家宽下定决心好好收拾一下。

听取老百姓的建议,他在符合国家改厕标准的范围内,因地制宜采用适合三祝村当地的改厕模式。在建两个样品试点的基础上,邀请专家现场论证,最终新建46座砖混结构标准民居旱厕,安装旱式蹲便器和坐便器各一个,并在村里配备了一辆抽粪车。“真是不错啊,你看新建的厕所干净卫生,我们一直在用。”提起厕所改造,村民们赞不绝口,这也成为山西省厕所革命的典范。

乡村振兴的领路人,除了孙家宽还有很多人。体育总局选派定点帮扶干部、山西繁峙县副县长刘威说:“乡村产业真正发展起来了,乡村振兴才能步入良性发展渠道,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据了解,2021年以来,总局驻山西定点帮扶组先后开展“数字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甜糯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项目、食用菌种植项目、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以及辣椒产业项目,用项目的实施解决当地农户就业问题,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同时,发挥好“两平台一通道”作用,打造“产品—商品—精品”的升级路径,持续提升县域电商竞争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共采购繁峙、代县两县农副产品1200余万元,2021年繁峙县成功跻身“中国县域电商竞争力百强榜”,为两县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挂职干部是穿针引线人,既要做好帮扶对接,也要了解基层所求。”在贵州织金,总局帮扶干部李永强、张家石同样实地调研当地白泥镇面条特色支柱产业,积极谋划帮助白泥镇那里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面条加工厂项目,以“体育+”综合帮扶体模式助力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转自6月27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