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以全面推进人民更加幸福体育强省建设为目标,多措并举,推动全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建设群众身边场地设施
打造民生幸福高地
从2002年开始,福建连续22年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列入省委省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开创了全国先河,发挥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着力把全民健身场地打造成民生幸福高地。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通知》精神,福建省体育局每年制定当年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做到统一领导、协调行动、整合资源、分工负责,主动将工程项目纳入当地为民办实事工作和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采取进度情况一月一报、季度通报、半年分析、现场督导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落到实处。
颁布《福建省全民健身条例》,制定下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实施方案的通知》。联合省发改委制定《关于下达“十四五”时期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任务的通知》等,出台《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指引》,要求每个场地必须有“六个一”(即一套管理制度、一张开放时间表、一个公告牌、一家管理主体、一名管理人员、一组联系电话),切实把为民办实事项目建好、管好、用好。
近年来,福建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将全省体彩销售总额的1%作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共投入省级资金近5.56亿元,在全省新建223个多功能运动场、50个室内健身房、180个笼式足球场、30个笼式篮球场、60个门球场、60个游泳池、88个智慧体育公园和9个全民健身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成健身步道(福道)1万公里,提前完成《福建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提出的建成“万里福道”目标。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7平方米,基本完成“十四五”提出的目标任务。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激活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县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2300多个,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0.58个。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文体站、健身活动点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遍布城乡。
经福建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制定出台了《福建省关于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实施方案》,文件制定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从加强党的领导、优化登记程序、发挥总会职能、推进协会建设、壮大基层组织、推动融合发展、开展评估奖励、推进购买服务、探索建立孵化基地、鼓励举办赛事、加强人才培养、加大金融支持及建立推进机制等13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不到位、体育社会组织数量不够多、发展起步难、作用发挥不明显、造血能力不强、发展活力不足、交流互促不够等问题。
积极落实省委“两新工委”关于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的要求,抓好体育社会组织党支部组建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截至目前,福建省体育局体育行业党委主管的体育社会组织有158家,其中130家组建成立了125个支部(含联合党支部),其他没有党员的体育社会组织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的方式实现了党的工作全覆盖。同时,福建省还建立了体育行业党委委员挂钩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和体育社会组织党建联系片制度,积极开展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落实党支部“定目标计划、明责任分工、严组织生活、常监督检查、抓述职评议、树品牌典型、建工作台帐”的七项基本工作法,确保体育社会组织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近年来,福建省体育局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办体育服务的方式进行改革,将直接委托改为公开招投标,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从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中选取群众参与度高、社会普及面广、受众人群多的项目,引入公开招投标机制,鼓励社会参与,促进协会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福建省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已逐步实现从直接委托向公开招标、从帮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向促体育社会组织发展转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和提供体育服务的能力日益增强。此外,制定了《福建省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体育社会组织等专业团队,承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课题研究等;另一方面对省、市、县三级赛事体系给予补助,最高补助资金达到300万元,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生机活力。
坚持以创建为抓手
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
近年来,福建省始终坚持系统观念,以国家级和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市、区)创建为抓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地”,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注重顶层设计。2019年3月12日,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福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福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方案(2019—2021年)》,在全省推进省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对促进各县(市、区)政府更加重视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出台《福建省体育局关于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的若干意见》,并配套制定了《福建省马拉松等路跑运动赛事活动安全管理服务指南》等,进一步对赛事安全领域的要求进行了规范,确保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构建赛事体系。推动建立省、市、县、镇街四级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全省社区(乡村)体育联赛、“三大球”城市联赛、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联赛、自行车联赛、马拉松联赛、职工运动会、传统武术展演大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赛事活动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实现了“四个转变”:规模形式从大型展示活动向就近就便、小型多样转变;组织方式从政府组织向依托社会、全民参与转变;参加人群从少数固定集中向大众日常分散转变;活动内容从传统单一向时尚多样转变。去年,全省各地累计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200多场,参加人数超160万人次。
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擦亮以“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健身进万家”系列活动为龙头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结合老年人、中青年、少儿等群体特点,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健身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三大球”、广场舞、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健身项目。立足福建“五缘”优势,开展海峡两岸品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举办海峡两岸体育嘉年华活动,用体育架好海峡两岸“连心桥”,共画两岸“同心圆”。鼓励支持各地、各级项目协会举办类似晋江“村BA”、明溪“厂BA”等民间比赛,以及社区运动会、社会俱乐部联赛等,打造“一地一品”“一地多品”赛事,将赛事触角延展到最基层百姓。去年,全省共举办规模以上品牌赛事110余项,间接带动各类消费40亿元以上。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
近年来,福建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幸福感、获得感。
常态化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普及。积极运用“福建体育”公众号、视频号及其他线上运动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身边的健身课堂”,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持续推动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家庭,提高居民体质测试参与意识,激发群众健身热情,促进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2019年开始,协同省卫健委等部门举办运动处方师培训,目前,培训既有医疗资质又懂科学运动训练的运动处方师430余人。2022年7月联合省卫健委印发《福建省体卫融合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在泉州、三明开展社区体卫融合试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推动健康关口前移。2023年,福建省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在福州、厦门建设国家级社区运动促进健康中心项目试点,为全省运动促进健康机构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持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和质量。持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目前,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超过9万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9名。2022年,成立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驿站,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供固定的场所和保障条件。印发《福建省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健身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全民健身走基层送健康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参与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转自6月6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