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卡巴迪:力气、团结、智慧的较量
卡巴迪是起源于亚洲的亚运会常设项目之一,从民间游戏到体育竞技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卡巴迪与我国渊源深厚,类似卡巴迪的“老鹰捉小鸡”“狼捉羊”“打仗”“攻城”等传统民间儿童游戏遍布大江南北,绵延至今。
1978年亚洲卡巴迪联合会和2004年国际卡巴迪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卡巴迪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1990年卡巴迪被正式列入北京亚运会比赛项目。经过33年的发展,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卡巴迪运动,尤其是西亚和南亚地区开展最为普及。亚洲运动会、亚洲沙滩运动会、亚洲室内运动会、世界卡巴迪锦标赛、亚洲卡巴迪锦标赛等赛事为卡巴迪普及发展提供了舞台。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的大力推动下,2020年召开了全国卡巴迪工作会议,正式成立了全国卡巴迪运动推广委员会,卡巴迪在我国步入高速发展轨道。目前有多个省市正在筹建卡巴迪运动协会,全国有5所高校成立卡巴迪研究中心,53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卡巴迪教学训练,先后组建了187支卡巴迪运动队,参加了校、市、省级卡巴迪比赛。全国共有930多人参加了卡巴迪讲师、裁判员和教练员业务培训,开展了1300多场次的卡巴迪普及活动,受众群体达23万人次。2023年,首届全国卡巴迪冠军赛暨杭州亚运会测试赛、首届全国青少年卡巴迪锦标赛、首届大学生卡巴迪邀请赛、杭州亚运会卡巴迪比赛等高级别赛事将陆续举办,对提升卡巴迪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卡巴迪是力气、团结和智慧的综合较量,“奋斗”是其攻守协作技战术的核心内涵,被誉为“奔跑的格斗技”。卡巴迪具有易学、好懂、上手快、参与性强、观赏性强的特点,学习者简单了解规则后就能迅速投入到“战斗”和“围观”中。卡巴迪以“进攻者触碰防守者身体和防守者捉住进攻者”为攻守目标。简易的场地器材和直观的目标能够让人在短短几分钟尝试后迅速展开对抗。
卡巴迪是一项个人与团队之间攻防转换极快的对抗运动,一人对多人的比赛特点决定了每个运动员都要有极强的综合素养,以随时应对多人围攻一人和一人攻击多人的局面。进攻中蕴含着防守,防守中隐藏着进攻,运动员要具有极强的攻守平衡辩证思维和能力。比赛中,进攻队员需要一边呼喊“卡巴迪”一边实施攻防,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稍有疏忽,就可能忘记呼喊口号造成犯规丢分,持续呼喊对运动员肺活量和呼吸能力要求极高,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攻防中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脑同步,手脚协同”。(转自5月17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