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运动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社区基层治理有抓手
嘉兴路街道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南部,是一个正在向国际化新型社区转型发展的街道。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公共体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辖区居民运动健身需求,是嘉兴路街道群众体育建设工作的一个考验。为此,嘉兴路街道尝试体育运动的传承和创新,适时推出全民健身新载体——“嘉星杯”社区运动会。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依托三级指导网络,充分利用社会体育资源,调动群众参与热情,每年举办与赛事相关的比赛和培训80余场,参与人次约3万人次,形成“广场民星展风采”“乐享生活齐运动”“千人健步行”“亲子运动会”“社区足球赛”“九子弄堂游戏”六大系列主题特色。
以举办社区运动会为契机,嘉兴路街道不断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全面覆盖,根据下属场地、设施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等具体情况,在基层群众工作组织架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街道社区基层文体活动指导站—指导分站(即5个居民区功能块)—指导点(居委会健身点)”的三级工作网络,培养了一大批群众体育工作骨干,进一步规范群体团队管理。三级网络机制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以往活动人员散乱、场所无限制、团队人数少、活动不规范等弊病得到治理。
其中,5个指导分站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以分站名义连续十年承办了嘉兴路街道社区运动会分赛场赛事,并自主举办分站与居委会指导点“家门口”的体育赛事和活动,着力打造“拳操”“时尚”“白领”“睦邻”“海派”等“一站(指导分站)一品”工作特色,社区群众参与度空前高涨,很好地发挥了在指导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形成了“政府倡导、多方支持、百姓参与、资源互动”的运行模式。
此外,面对社区广场舞扰民问题,嘉兴路街道创新公共体育建设新思路,以党建引领群众性体育队伍发展、助推社会治理创新,提出“广场民星,文明共行”的目标,经过不断走访摸索,通过施行文明公约,培训技能、开设讲座、成立广场舞团队俱乐部与临时党支部等方式,将文明意识渗透群众工作当中,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转自4月17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