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成为热门“打卡点”,不少市民都“拖家带口”来到场馆全新升级、开放的冰面,感受冰上运动的乐趣。在不少现场市民看来,“冰丝带”“冰立方”的最大吸引力就是其“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属性,“能够和家人一起站到冬奥会的冰面上,想想都觉得自豪和神奇。”

事实上,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设计建造阶段就已经考虑到了赛后利用。冬奥场馆向社会开放也早已成为常态,在北京、在张家口,这样的案例不时发生。而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遗产”,也越来越多成为群众参与健身、享受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大本营”。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更多竞技体育成果全民共享。场地设施之外,大量冠军运动员、明星运动队也加入了全民健身的行列。

国庆假期里,中国武术套路运动员、世界冠军、河北省全民健身形象大使巨文馨,以及中国皮划艇运动员、全国冠军、河北省全民健身形象大使杨晓旭就积极参与了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小蓝帽”团队冠军运动员走进正定中学活动,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将体育教育、全民健身理念送进校园。天津女排也积极投身天津体育局开展的“国庆邀健身”相关活动,呼吁天津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视频展示评选活动,拍摄各类型运动视频发布,丰富百姓国庆居家健身生活。

国家体育总局同时表示,正在逐步建立国家队、省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现役国家队、省队运动员每年要在中小学校或社区开展一定时间的健身指导服务,更好地发挥明星运动员、运动队模范带头引领作用,树立运动员积极投身公益志愿服务的责任感。

当然,对于广大健身群众来说,同样需要汲取竞技体育运动员、运动队科学训练、顽强拼搏的经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全民健身,都应以科学为基础,切不可盲目健身,造成运动伤害得不偿失。任何好成绩的取得,也是建立在长年累月的坚持、奋斗基础上,不少健身爱好者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运动习惯难以坚持,大可以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运动队、运动员学习,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坚持下去,自然会看到改变,有所收获。(转自10月13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